作者简介

克劳德•西蒙(法语:Claude Simon,1913年10月10日-2005年7月6日),法国作家,198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及成名作《弗兰德公路》。
译者简介: 金桔芳,华东师范大学欧语系法语专业学士,法国巴黎第三大学比较文学系硕士和博士,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法语系讲师,主要从事中法先锋文学和接受美学的研究。主要译作有《至爱手记》(随笔)(合译),(法)让-皮埃尔•卡塞尔(Jean-Pierre Cassel)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法国作家怎么了》(文学理论),(法)让•柏西耶(Jean Bessière)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贝克特全集》(合译),萨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著,湖南文艺出版社(预计2016年出版)。

内容简介

《刺槐树》是法国新小说派作家克洛德·西蒙(1913—2005)的一部小说作品。《刺槐树》具有强烈的自传色彩,西蒙运用档案、口述、信件和想象,在其中融入了祖先、父母及自身的大量真实经历。全书共分为12章,每章以一个具体的年代或时间段作为标题,对应所涉及的大体时代,而叙事的红线却不经意地在不同的时空之间自由穿梭。一战、二战、法国大革命、西班牙内战、苏联游记……一个个片段拼贴出一个家族一个半世纪的悲欢离合和一个二十世纪儿从少年到老年的生命历程。在个人命运中交杂着的是永无止息的战争、动乱和革命,而与个人在历史洪流中所受的创伤相对应的是自然界对人世纷争的冷漠和它亘古不变的兴衰枯荣的节律。


克劳德•西蒙(法语:Claude Simon,1913年10月10日-2005年7月6日),法国作家,198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及成名作《弗兰德公路》。

译者简介: 金桔芳,华东师范大学欧语系法语专业学士,法国巴黎第三大学比较文学系硕士和博士,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法语系讲师,主要从事中法先锋文学和接受美学的研究。主要译作有《至爱手记》(随笔)(合译),(法)让-皮埃尔•卡塞尔(Jean-Pierre Cassel)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法国作家怎么了》(文学理论),(法)让•柏西耶(Jean Bessière)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贝克特全集》(合译),萨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著,湖南文艺出版社(预计2016年出版)。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叟咬叟
    塞利纳的省略号机关枪,萨拉马戈的逗号飞镖,西蒙的括弧双刀08-04
  • Rottwitz
    读西蒙就像一帧一帧地观看时间的运动,随时会迷失在狂暴的分镜和绵延的长镜头中。几乎零「叙述」,仅用「描述」构建跨越两次大战的家族史,人物没有名字,记忆没有次序,冷漠如历史本身。书的12章让人想到钟面,想到树的12个月、世界的120年。戈达尔:「战争只有幼年和老年,它拒绝进入成年」。09-12
  • willothewisp
    布鲁诺·舒尔茨+普鲁斯特+莫迪亚诺 +尤瑟纳尔11-12
  • 热带素描
    起初因为漫天飞舞的括弧双刀而阅读困难,但即便困难之中,仍然清晰地感受到了大段大段冷淡无情的万物之间,蕴含着某种微弱但确实存在的情感,热情、勇气、卑微、厌弃......凡此种种。在恢弘而卑微的命运中,散落的是每一个个体的爱与恐惧,延续着,粘连着,每一页都勾连着每一页,每个人都延续着每个人,历史与神话,雨水与子弹,马匹与妓女......合上书的时候,有一丝错觉:这不是关于一百年时光里的欧洲,而是关于千万年岁月里的这个星球。05-07
  • Alain
    在对物质如自然主义般恪守视觉印象的展示中蕴有巨大的情感激流涤荡其间,女人们借着来自远方男人们的明信片以想象一种视觉将遥远的外地与此地勾连,记忆前后穿梭于不同时空交织而成的多重奏的回响(火车、马蹄、浪潮、树液、落雨、炮弹)中不断互相引爆,不妨感受一下诸如“……他唯一需要做的事,不是厮杀,也不是牺牲,而是以某种方式一命呜呼,也就是说……在二十年后定定地站住,目标暴露无遗,军装上的军衔标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手里握着毫无用处的望远镜,耐心等待一颗枪子儿打得他脑浆迸裂”这样比比皆是的句子,中心句被反复累加的插入语、定语、状语等从句撑开,不仅情感因岁月的钩沉而发生了厚度与深度的膨胀,意义在追逐词语的过程中也发生了诗性的延宕:“语言及其负载的意思,发出了终极性和几乎是命中注定般的必然性气息”(伊格尔顿)。08-26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