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周海燕,1972年生人,1990年进入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就读,先后获得新闻学学士、新闻学硕士学位及社会学博士学位。现任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南京大学传媒教学示范中心新闻采编实验室主任。2013-2014年哈佛燕京访问学者,曾前往美国哈佛大学、英国拉夫堡大学、德国弗莱堡大学等高校进行学术访问。

内容简介

《记忆的政治》是南京大学周海燕副教授历经七年、通过多次多地实地研究和扎实文献研究完成的博士论文。

Elizabeth J. Perry(哈佛大学政治系讲座教授、哈佛燕京学社社长)、 Nicola Spakowski(德国弗赖堡大学社会学教授)、周晓虹(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三位 先生为《记忆的政治》作推荐并代序:

就当代中国政治及社会史研究而言,周海燕关于大生产运动的著作,有着杰出的贡献。关于党治如何掌控民众对复杂历史事件的记忆,周著阐明了它的基本模式与诸种内涵,其意义远超个案研究。

这一运动的过程,是关于威权统治与政权合法性的宝贵课程;对毛时代的中国如此,对后毛时代的中国亦复如是。

——哈佛-燕京学社社长、政治学教授Elizabeth J. Perry(裴宜理)

大生产运动是中国共运史的一个转折点:在战争中形成的政治结构和政治模式,后来成为战后中国社会的核心特征。然而,我们对这场运动知之甚少,甚至于那些我们笃信不疑的事实,也不过是在宣传“南泥湾精神”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诸种神话的一部分。

周海燕的著作改变了这一状况,她用关于政体合法性和记忆政治的分析框架,向我们叙述了一个真实的大生产运动,以及党是如何将“南泥湾精神”作为政治工具和政治建构、以动员民众达成诸种目的的过程。

从三五九旅,到英雄的模板化、政治口号的创造,再到历次唤起“南泥湾精神”的热潮,直到当下作为商业工具的“红色旅游”,周著还延展了南泥湾的完整叙事。

通过展现一场著名政经运动的建构与再建构,《记忆的政治:大生产运动再发现》透视了共产主义中国的历史。《记忆的政治》堪称学术著作之典范:言其中肯,察其关键,思之明悟,读之愉悦。

——弗莱堡大学汉学系主任、历史学教授Nicola Spakowski(史明)

以社会记忆和话语分析理论为基本框架,围绕1940年代初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及其后形成的各类叙事文本作话语分析,周海燕厘清了有关“大生产运动”的社会记忆不断被建构的过程,揭示了权力和话语在其间相互纠缠的关系,并对大生产运动及其相关记忆进行了相当深刻的解读。

凭借丰富的田野资料和历史文献,作者确证了一个堪称精湛的解释框架。在这一框架之下,“大生产运动”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为解救因经济困难而面临的政治合法性危机所做的战时应急性政治动员,同时也是运用“劳动”手段对人群进行社会改造和社会控制的基本过程。在此基础上,作者揭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组织起来”、“鱼水清深”和“官兵一致、人人平等”等核心语义代码,是如何建构大生产记忆的核心——“南泥湾精神”的。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周晓虹


周海燕,1972年生人,1990年进入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就读,先后获得新闻学学士、新闻学硕士学位及社会学博士学位。现任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南京大学传媒教学示范中心新闻采编实验室主任。2013-2014年哈佛燕京访问学者,曾前往美国哈佛大学、英国拉夫堡大学、德国弗莱堡大学等高校进行学术访问。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
    重读加星,时势使然。个案老套维度出奇,观点熟悉素材新颖,框架清晰行文生动。显新传本位,重话语分析,措辞颇大胆,结论你懂的。呈现记忆操控机制未免完美,田调歧异模糊之处尚可挖掘。理论资源二手偏多,福柯康纳顿权力等直接套用,叙事认同等相关思路欠缺。章三节3高能。02-11
  • 马上到站
    四星,但想想未来多少年估计国内都不会出版此类作品,不知不觉就加了一星。03-05
  • 希仁
    史的部分比论的部分强(瑕疵也不少) 国内学者还是基本的理论和哲学修养欠了火候,总有亦步亦趋,捅不破那层窗户纸的感觉07-15
  • BOXING
    本書運用集體記憶(社會記憶)、權力和話語三個目前社會史研究中常見的概念體系,研究了「南泥灣大生產」的記憶是如何生成、流傳、變動與重構的,并旁涉論述到整個中國紅色記憶的變遷脈絡。07-24
  • 南池子
    选题绝对是很有意思的,但是“议题的政治动员”与"红色符号体系的形成"两节算是现下能做的做大历史还原之努力了,可还不够。还有几处注释错了,有些材料的引述和来源略微随便,有点扣分。05-19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