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路标》是海德格尔晚年自编的论文集。汇集了海德格尔自1919年至1961年所做的重要文章十四篇,特别可以呈现海德格尔在近半个世纪的思想历程。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 - 1976)出身于一个天主教家庭,早年在教会学校读书。17岁时,从一个神父那里借到布伦坦诺的《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存在的多重意义》一书,对存在意义的问题产生兴趣。他在大学先学神学二年,后转入哲学,1913年在弗莱堡大学在李凯尔特的指导下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心理主义的判断学说》,他的讲师资格论文题目是《邓·司各脱关于范畴的学说和意义的理论》。在弗莱堡大学任教期间,他参加胡塞尔主持的研究班。1922-1926年,在马堡大学任副教授,讲授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笛卡尔、康德等人的著作,把他们的问题转变为关于存在的问题。1927年,为晋升教授职称,发表未完手稿《存在与时间》。据说,当这《路标》送到教育部审查时,部长的评语是“不合格”。但就是这样一本被官员判定为不合格的书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192...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五更山月
    高举赫拉克利特、阿那克西曼德、巴门尼德伟大旗帜,坚持存在之意义、存在之真理正确路线,彻底与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首的两千多年的反动学术权威划清界限,在澄明之天命中全面敞开人的绽出之生存。12-09
  • Unnamed
    读了柏拉图的那篇——真理本质在洞穴比喻中被描绘出来所经历的转变,由原处经验的“无蔽状态”到理念的出现所带出的“正确的观看”的真理观,也就是符合论,这一步决定了之后哲学的方向,甚至影响了人类的方向,存在。有个注释说“无蔽状态”不是真理,而是存在,费解。虽不乏批评者与其自身的问题(见李猛老师的课堂),但无论如何,哲人对哲人的解读着实精彩,尤其是海氏与柏氏。《什么是形而上学?》这篇真心看不懂。。又读了一遍海氏的柏拉图,理解了上面的问题,无弊状态为存在本身的基本特征,此在对存在有所领会之类的06-15
  • JeanChristophe
    校印问题多多.在自编文稿中最为气韵贯通,无一不"面向是之问题",有强烈自辩意味.通常《论真之本质》《人本主义书信》受重视,但前文很大程度上仍是SuZ§43-44的推论,后文则回避向来属我性的主体色彩而欲将SuZ全盘回收,又从主体间性后撤而与致云格尔的信一道构成对其纳粹活动的隐秘辩护,却未必成功.个人而言喜欢论莱布尼茨和《物理学》的两文,但最重要当属《论根据的本质》《〈形而上学是什么?〉导言》,关乎断裂而非回收的.前者为边注和后续讲座所批驳,自由作为向世界的超逾(可对比早期列维纳斯)之类此后不提;后者反对"基础是态论"并直言关于超越的哲学已偏离是之真.注意到p110突兀地谈及启示"包含在对某个被爱之人的此是――而非单纯的人格――的当前现身的欢乐中",结合阿甘本的文章,谁能说海氏不懂爱呢?12-31
  • 艾多斯
    神学,形而上学,根据,真理,人道主义,存在问题。03-07
  • 非虛構
    #購於三聯韜奮# 親在-世界的相關不僅包括共同世界,也包括周圍世界。人的世界是一個他與他人分享的世界。人的存在本質上是群體的存在的,人的存在的群體性是一種瀰漫的現象,它呈現在人的孤獨體驗中,正如在與他者一起存在的體驗中一樣朗若白晝。孤獨自身是共同存在缺乏的模式。人只有喪失根本的群體關係才體驗到孤獨。因此,親在具有一種不可或缺的群體性。無論在社會中或處於隱居中人在結構上總是一種群體的生物。然而,絕大多數的人卻都生存在一種「匿名者」的不真的群體模式中。所謂生活在「匿名者」的模式,即指人以自己獨特的自我性被非個體化並降低成「在手邊」存在狀態的方式生存在他的群里世界之中。簡而言之,人把自身和其它的自我變成一種客體或一種物,這樣就剝奪了他們獨有的存在自由,而唯有這種存在自由才使真的群體性成為可能。06-23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