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理查德・耶茨(Richard Yates,1926—1992)是“焦虑时代的伟大作家”。作为二十世纪中叶的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1962年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十一种孤独》出版,更被誉为“纽约的《都柏林人》”。耶茨的作品曾获《纽约时报书评》、《君子》、《华盛顿邮报》等媒体赞誉,并有四本小说入选“每月一书俱乐部”。此外他还有一大批作家拥趸,其中不乏著名作家,如库尔特·冯内古特、安德烈·杜波依斯,他的作品也影响了许多作家,如雷蒙德·卡佛,他被誉为“作家中的作家”。

内容简介

田园牧歌般的美国梦碎故事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Aulis
    还是在失眠的夜里看完了。不是那种大起大落一波三折靠戏剧性情节取胜的小说,平淡得如同白开水,但胜就胜在这里。它太接近真实的庸常生活了,面向匆促、失败、谬误、质疑和悔恨,面向希望的落空和无意义的人生。我想,小说里面的角色也会像现实中的大多数人一样,经常默默地问自己,为什么还是活成了自己不喜欢的样子。这样讲,因为太过于贴近生活的真相,而显得格外残忍。09-19
  • 恶鸟
    读完耶茨已出的所有中文9本,最爱的还是《十一种孤独》和《革命之路》。最新的三本,个人喜欢依次升序来看,《天命》—>《庸人自扰》—>《冷泉港》,冷泉港也是他生前最后一部小说,居然是献给冯内古特。09-08
  • 辞束
    不得不说耶茨的这本令人有点失望,十万字左右的长篇,并不精巧,特别是视角的频繁转换,让人感觉耶茨已经完全放弃技巧性的叙述了,而只在意节奏上的推进和片段的堆砌。当然,一些场景的描述,在传达人与人交往与处境的可悲上还是无与伦比。“我爱你们”,当这句话出现在耶茨的文字中,它除了传达传达本身的无用,和一瞬间真切的感动,其余皆是冷冽与自欺被打破后的凄凉与可悲。书中的人物,就像他所有其他作品中的人物,互相爱憎,无英雄无恶人,也不怎么面目可憎,但就是无法避免地落到难以收场也不必收场的局面中。此外,另一个耶茨的特性是,他书中的人物一旦开始认真地沟通问题,往往会落在对用词的苛责上:沟通也是伪命题。09-14
  • Planetes G.
    “无法逃离的重蹈覆辙”,大概可概括耶茨笔下所有人的生活。他所写的从来都是性格的悲剧,且以家庭遗传和循环的方式被预见,因此格外令人感到生存赖以虚伪及挣扎无意义。这部比较特别的是,视角随时间流动不断切换,但又并非复调叙事,而是以戏剧写法在写小说,且是群戏。没有绝对的主角,聚光灯接近均匀地打在不同人的身上,从前期对每个人掠影但缓慢地交代,到后期越来越将场景集中在同一天,乃至同一时刻,从而形成快速聚焦和转换,节奏越来越快,人物性格在一次次转场中越来越鲜明,有一点变奏曲的意思。(这恰恰说明耶茨在最后并没有放弃技巧,反而试图打破一般的叙事桎梏而想有新的尝试。相较以往的小说,这部虽然不长,但有在尽可能纳进更多平庸、失落、孤独但毕竟还在生活着的人们。)10-11
  • 邓安庆
    耶茨写法非常节俭,从一个场景到另外一个场景是跳跃的,省却了很多繁琐的铺垫。耶茨跟厄普代克不一样,厄普代克小说里人物是溶于背景之中的,时间的流速极慢,在极为细致的描写中,人物分秒之间的动作与思绪都净收眼底;而耶茨小说时间速度是非常快的,也许刚一认识,下一个场景就结婚了,再下一个场景又离婚了,这种粗线条的勾勒,让人能明快地看清楚人物的人生轨迹,且能重点集中在人的感受。这个感受是累积了很多年才发酵出来的,但这个累积过程是空白的,需要读者自己去填补。耶茨的功力在于寥寥数笔就能分外动人。12-25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