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奥尔罕•帕慕克(Orhan Pamuk,1952- ),当代欧洲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享誉国际的土耳其文学巨擘。出生于伊斯坦布尔,曾在伊斯坦布尔科技大学主修建筑。200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总计已被译为50多种语言。
其他作品:
《我的名字叫红》《白色城堡》《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雪》《黑书》《新人生》《寂静的房子》《杰夫代特先生》《纯真博物馆》《别样的色彩》

内容简介


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奥尔罕•帕慕克 最新作品!

截至《天真的和感伤的小说家》,帕慕克的重要作品已全部出齐。

一个小说家对读者的揭秘与渴望。

成就奥尔罕•帕慕克的文学省思。

更是中国读者熟悉的老帕,充满纯真的乐观召唤大家——“让我们来读小说吧!”

对于现代的世俗化个人来说,要在世界里理解一种更深刻、更渊博的意义,方法之一就是阅读伟大的文学小说。我们在阅读它们时将理解,世界以及我们的心灵拥有不止一个中心。

——奥尔罕•帕慕克

2009年,奥尔罕•帕慕克应邀在哈佛大学做了六场演说,即著名的诺顿演说,此为结集。

帕慕克说,在完成《纯真博物馆》之后,他觉得自己在做了三十五年小说家之后,好像回到了原点,他也意识到,这原点并不是他的出发点(这也是许多人的共识)。他慢慢地在心中有了一个他所经历的文学旅程的意象,他觉得是时候谈谈了。

“我希望谈论我的小说创作旅程,沿途经过的站点,学习过的小说艺术和小说形式,它们加于我的限制,我对它们的抗争和依恋。同时,我希望我的讲座成为小说艺术的论文或沉思,而不是沿着记忆的巷道走一趟或者讨论我个人的发展。”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
    没读其小说就看文论的理论癖对帕慕克的初体验,反倒不必想着印证远近,梳理因果,编织叙事,可直接触摸阅读的气息。借用译名的浑沌:天真以素朴而持韧,感伤因反思而沉郁。“余晖普照,含摄一切,整个宇宙化为惟一的情绪和惟一的样式。”在去中心的时代呼唤中心,平衡也需勇敢10-05
  • 邓安庆
    看过一些谈论小说艺术的著作,这本是最亲切的,帕慕克就是要用这种交谈的口吻来跟我们说。虽只有薄薄不到两百页,看了近两周,每一段都很耐读。在他的小说《黑书》中也详细谈到自己对于写作的看法。可相互参看。08-22
  • 狐不归
    《自然的和自觉的小说家》。帕慕克的唠叨挺有意思的。在我看来,老帕不是一位大师级小说家,但他的小说又非常好看,他实在太善于写作了。也许他可以和毛姆属于同类型的作家,虽然在文学上的创新,审美上的苦心孤诣,都达不到大师的标准。但是广受读者喜爱。话虽这么说,帕慕克的文学成就还是在毛姆之上的。03-10
  • 违天择
    高端作家的文学讲座本质上都是在描述发现自己文学天赋后的心情08-03
  • 欢乐分裂
    身兼阅读量与创作量丰富的混合杂食型读者,帕慕克从读者如何沉浸作品、如何创作小说两大方面将读者/作者划分为天真/感伤两大阵营,此概念脱胎于席勒论文,糅杂进自身的创作观(尤其是私人阅读史)相当有见解,对开拓思路很有裨益。论及小说的真实与虚构,将之与电影/绘画对比,步入由外在景观(包裹人物的环境与物品是“情感的组成部分和外在延伸”)和内心活动构建的“超验”情境,同步感知人物经历的主观时间,“当我们完全忘记作家存在之时,正是他在文本中绝对在场的时刻”;人物传达作者的生活体验和其感知宇宙,现实是作者的“镜子”,读者也可根据口味选择“镜子”。小说汲取日常经验,“以想像为媒介,旨在揭示生活的深层意义”;当读者与作者共同触摸到某个虚拟的制高点,即能最清晰地感知小说的中心。12-03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