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格兰姆・贝克(Graham Peck),毕业于耶鲁大学,曾于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驻中国战争情报办公室(U.S. Office of War Information)工作。作者1935年以画家身份来到中国,遂被中国异域情调所吸引,将两周旅行计划延迟至两年,并出版了《穿越中国长城》(China’s Wall)。抗战爆发后,他抱着毕生研究中国的决心,再次周游中国,并有目的地进行广泛采访与调查,详细记录所能掌握到的一切事件,从军政要人、外国记者到底层老百姓的生活,无所不包。1950年按此整理出版的《战时中国》(Two Kinds of Time),受到美国全社会尤其是军政两界的高度关注。

内容简介

1940 年到 1946 年,美国作家格兰姆·贝克走访了当时中国的举措和表现。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小荷
    据说战时美国新闻处在中国发行的很多小册子里面的插画似乎都是出自贝克之手。这位美国先生来到中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做实地调查,而且前前后后(1935年秋—1937年末 ,1940年初—1946年底)一干就是十余年。他的见识和气魄远超于当时在华的美国外交官。05-06
  • Arthur
    20200605~0629 不是一本好书。充满了道听途说,臆想和猜测,以及西方人固有的偏见。既没有与当时著名人士的深入交流也没有对市井百态的详细记录,找不到丁点史料价值,叙事记录还杂乱无章甚至莫名其妙。糊弄西人可以06-29
  • XufengKou
    近来连续阅读了多部外国人作为亲历者描写近、现、当代中国作品,本书的深度算是其中上品,尤其提供了抗战中后期前线战区(1941年的洛阳和1943-1944的昆明与桂林)难得的一手纪实资料,把KMT统治下的自由中国与国军在正面战场的所作所为忠实还原给读者,再度印证了KMT转进台湾的结局早在1944年就已注定。本书最后对KMT与中国内战命运的总结毫无悬念地与白修德、谢伟思、贝尔登等人完全一致(当然也愈发不解在所有在华美国人都洞若观火的情况下,美国政府1945之后的对华政策怎么会如此离谱)。当然书中也不免出现此类作品(从民国至今)中作者在所谓西方文明优越感视角下偏见性论述的通病,中西方文明间真正的理解和平等对话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若以此大历史观的角度来对比审视当今的中美关系,唏嘘,唏嘘,唏嘘。。06-06
  • 行远
    我党的胜利更大程度上是美国模式的失败,而不是苏联模式的成功。05-21
  • 拉拉纳
    建议和陶涵的《常凯申与现代中国》对比着看,同样一句话,会有不同的解读。07-24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