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戴军
精神分析实践者,精神分析行知学派成员,作品有《左和右的精神分析》等。 擅长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读弗洛伊德理论,在豆瓣写有阅读量10万+的心理分析普及文章,分析与写作之余,在推动“精神分析文库”项目的出版。

内容简介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的开创者,也是第一个以“无意识-前意识-意识”这样的心理结构,来确认“无意识存在”的人,这个心理结构对应到人格结构上,就是我们现在已经很熟悉的“本我-自我-超我”。弗洛伊德对无意识的假设,意味着人类的行为无论健康或病态,都有一个我们可以挖掘的意义。从此以后,那个不可捉摸的、有各种变形的欲望世界终于有迹可循了。
“无意识-前意识-意识”、“本我-自我-超我”,以及弗洛伊德试图用来解释推动世界运转的“生本能-死本能”,这些重要的心理学概念,都是在《自我与本我》这部晚期作品中第一次出现的。这《自我的探寻: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的诞生》,是他第一次对人类心理结构及其运行模式做理论梳理,在心理学历史上堪称里程碑事件:如果说牛顿是第一个描述万物的运行结构与动力的人,那么弗洛伊德便是第一个描述了人类心理结构与动力的人。
《自我的探寻》这《自我的探寻: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的诞生》,是对《自我与本我》的发散性解读,以期能够让读者对弗洛伊德晚期的重要理论有入门式的理解。书中依次会谈到弗洛伊德创作《自我与本我》的社会和个人背景,无意识研究的简史,弗洛伊德如何通过对癔症、梦的研究确信了无意识的存在,他怎么看待被压抑的欲望,由此,他发明定义的心理结构“无意识-前意识-意识”和它的人格结构的变形“本我-自我-超我”有什么含义。
在科普这些关键概念的同时,《自我的探寻: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的诞生》也试图去回答或启发读者思考一些贴近日常生活的问题:
心理结构产生于何时,它是否可以被调整?
为什么人的性格结构本身就暗含了一套无意识结构,而它引导着我们的命运?
为什么说自我是一个由自身欲望与外部他者共同形成的生成物,改变自我有哪些途径?
为什么有的人特别有攻击性,而有的人则特别顺从,这和欲望有什么联系?
社会文明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说一切文明现象——政治、经济、文化——都可以说是欲望的剩余?

戴军,精神分析实践者,精神分析行知学派成员,作品有《左和右的精神分析》等。擅长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读弗洛伊德理论,在豆瓣写有阅读量10万的心理分析普及文章,分析与写作之余,在推动“精神分析文库”项目的出版。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时间之葬
    是一扇很好的窗,带你走进精神分析的门,而这扇门,也只是为了让你认知自我的广阔世界。拿精神分析解读《西游记》和孙悟空的段落很精彩。11-16
  • 老怪CXJ
    非常好读的体验之书,过瘾!解决了不少曾经对自我与无意识关系的不明确疑惑。听从自己的无意识借助外部他者的浇灌流变的空壳里实现不断重建更新的自我。11-13
  • 啸谷
    用中国人的逻辑和语言去解读晦涩难懂的西方心理学和哲学,终于明白了本我、自我、超我的涵义,是本不错的入门小书。11-24
  • 杨小帆
    第一章对无意识的介绍比较浅显,第二章对弗洛伊德的《自我与本我》的分析有点到为止之感。后两章聚焦在对自我的探寻和重建,读起来感觉还是蛮不错的。作为精神分析理论的入门小书,还是可以的。很喜欢第四章的一段话:“意义丧失的背后是价值崩溃,价值崩溃的背后是支撑价值的客体建构的瓦解,客体建构的瓦解具体来说就是客体关系的瓦解。”,“自我就是他者的集合,是他人意志和欲望的塑造物。”11-25
  • 宇宙少女婷
    这本书与其说是对弗洛伊德《自我与本我》的解读,不如说是重新梳理了人类心理结构的发展历程,以及对弗洛伊德思想的总体概述。但却并没有止步于此,作者提出了人的心理结构不仅仅是内部“本我-自我-超我”的模式,而是人的外部关系(客体关系)实际上就是内部心理结构的一部分(外化),甚至是更本质的一部分。这是本书最大的亮点。对经典进行解读的书籍,读者除了能以此了解一部著作或者一个思想流派的核心内容外还能借由解读者的视角和思考获得一些新的启发,确实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11-01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