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苏珊•桑塔格
1933年生于美国纽约,毕业于芝加哥大学。1993年当选为美国文学艺术学院院士。她是美国声名卓著的“新知识分子”,与西蒙娜•波伏瓦、汉娜•阿伦特并称为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知识分子,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大西洋两岸第一批评家”。2000年获美国国家图书奖,2001年获耶路撒冷国际文学奖,2003年获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王子文学奖及德国图书大奖——德国书业和平奖。2004年12月28日病逝于纽约。

内容简介


苏珊•桑塔格与西蒙娜•波伏瓦、汉娜•阿伦特并称为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知识分子,是美国声名卓著的“新知识分子”、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大西洋两岸第一批评家”。2000年获美国国家图书奖,2001年获耶路撒冷国际文学奖,2003年获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王子文学奖及德国图书大奖——德国书业和平奖。

“苏珊•桑塔格全集”是她所有作品的汇编,分为“论著”和“文学”两大板块(并包括其子戴维•里夫编辑的“日记”两卷),共16卷,280余万字。“苏珊•桑塔格全集”是迄今为止整个华语世界引进出版的最大规模的当代西方第一流思想家、评论家以及文学家的作品全集,而且是独家版权,在中国当代思想界、学术界、评论界、文学和文化界以及出版界,都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反对阐释》是苏珊•桑塔格最著名的文集之一,是奠定其美国“现有的目光最敏锐的论文家”地位的成名作,评论的锋芒遍及欧美先锋文学、戏剧、电影,集中体现了“新知识分子”“反对阐释”与以“新感受力”重估整个文学、艺术的革命性姿态和实绩。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虫虫
    苏珊·桑塔格的可贵在于对艺术的预见性和先锋性,桑塔格认为阐释行为大体上是反动和僵化的,以及阐释还是智力对世界的报复,对于艺术作品来说,或许创作者本人的意图才是最紧要的,过度解读反而会增加障碍,这种阐释不包括那些真正精确犀利的批评论文,因为它能揭示艺术的感性表面。和纳博科夫相比,桑塔格同样具有很深的偏见性,但她这种偏见起源于对更完美的追求,她不关心自己是个怎样的人,但是会高兴地向往成为别的更好的人。有些条目自己知识储备还不够,先标记,明年继续积累。12-27
  • 郝院长
    Enlightening。令人着迷的六十年代,和令人尊敬的公共知识分子态度。比起文艺批评的深度和广度,桑塔格更大的魅力在于冷静透彻富有前瞻性的眼光,和丰富、精准、理性、隽永的文字表达能力。虽然其中一些文章指涉并不在中国读者和观众熟知的范围,以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阅读体验,但其中的分析体系和价值观念仍能照亮今人。翻译难度不小,译者很见功力。不过作为一本装帧如此精美的书,在我第一次翻开的时候目录就掉了下来,说不过去。04-27
  • ༼·⍨༽
    桑塔格那望尘莫及的艺术洞察力啊,和对艺术形式仿佛天然的了若指掌……关于当代艺术的那些嘴炮乏味的要命,现代,当代,后现代这些词直接让我满脑子烧焦的塑料垃圾味只有小说,只有小说还允许局外人的作者走上祭坛,还允许那些不专业、不精确的词语作为域外艺术上场桑塔格的语言天赋在于精准,那些庞杂模糊的定义只要被她诠释过,就不再是一团迷雾,但也不再是一个象征--清晰的表达竟然也是一种降格,对美感和文学那种天然的意味深长的降级……所以桑塔格自己的小说才没法看?12-06
  • 圆首的秘书
    振聋发聩,开启(我的)新模式06-06
  • 虚设的手
    桑塔格最出色的地方不是她的“疾病的隐喻”、“反对阐释”这类的理论主张,读完前两篇文章,你会发现对她的认识无从深入,也会在心里对桑塔格的理论素养产生怀疑,但不妨往后看,看她的文学评论,对Camp文化的分析,看她如何讲布勒松,如何谈雷乃,如何道来事件剧。你在整个阅读中既会被她精准的表达与构思所折服,也会对原作饶有兴致(包括桑塔格所批评的)。不过让我更加向往的是她背后那个黄金的、一去不复返的六十年代。04-02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