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西格弗里德•伦茨 (Siegfried Lenz),享誉世界的德国文学巨匠,与君特•格拉斯、海因里希•伯尔两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并称“战后德语文学三大家”。
1926年3月17日,伦茨出生在东普鲁士马祖里地区的吕克城(今波兰埃乌克),成长于一个海关官员的家庭;1943年被德国海军征召入伍;在“二战”德国投降前夕逃离部队,被英军俘获,成为战俘遣返委员会的翻译;1945年被遣返德国,在汉堡大学攻读哲学、英语语言文学和文艺学。1951年伦茨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空中有苍鹰》,名震德国文坛,荣获1952年的勒内•席克莱奖和1953年的汉堡莱辛奖,从此成为职业作家;1979年与伯尔、格拉斯一同拒绝接受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十字勋章。2014年10月7日,在汉堡逝世。
伦茨一生著述颇丰,他的作品被翻译成22种语言,累积销量逾两千五百万册。代表作有《德语课》《家乡博物馆》《投敌者》《少年与沉默之海》等十余部长篇小说,《我的小村如此多情——马祖里的故事》《灯塔船》等中短篇小说集,《脸》《眼罩》等戏剧,《无罪者的时代,有罪者的时代》《贝壳慢慢打开》等广播剧。《少年与沉默之海》被列入德国中学生必读书目,2013年拍摄的同名电影一举斩获君特•斯特拉克电视奖等三项国际奖项。
伦茨曾荣获歌德金质奖章、托马斯•曼文学奖、莱辛奖、巴伐利亚国家文学奖、德国书业和平奖、意大利诺尼诺国际文学奖等三十多个重要奖项。因其对德语文坛的重大贡献,2014年设立西格弗里德•伦茨奖。

内容简介


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海因里希•伯尔、君特•格拉斯齐名

“战后德语文学三大家”之一 | 德意志民族的“心灵守护者”

西格弗里德•伦茨成熟时期长篇小说代表作,首次在大陆翻译出版

被列入德国中学生必读书目

热爱大海的少年一去不返,心底藏着比海更深的秘密。

“它是我们那个时代的民族缩影。谁想要了解德国,就应该读他的书。”—— 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

格拉斯和伦茨,他们对我的吸引力比德国这个国家对我的吸引力还要巨大,如果能见到他们,我想这会成为我的隆重的节日。——莫言

西格弗里德•伦茨首次在大陆翻译出版的长篇小说代表作,长期被列入德国中学生必读书目。

十二岁的少年阿纳是家族悲剧中唯一的幸存者,他在一个阴冷的冬日来到养父母家,开始与这个家中的三个孩子一同生活。敏感而忧郁的少年与父亲一样深爱着大海,但历经惊涛骇浪的父亲却并不是死于海难,他为何又如何带着一家人走向死亡,这是阿纳心中永远的创痛,也是深藏在少年心底最大的秘密。

往事如梦魇纠缠着阿纳,他反复挣扎着走出痛苦,却在真挚的友情与青涩的爱情中不断遭受着误解与失败。两代人的命运转动到同一个关口,阿纳在暴风雨中独自走上小船……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远子
    中间几次想弃读,但总觉得这个故事不可能这么简单,于是一直撑到结尾。其实我很好奇,作为一名参加过“二战”的德国军人,一个在汉堡大学读过哲学的读书人,为什么会愿意写下一个如此简单的故事。——我直觉上感觉对这个的回答,可以给我的思想“解压”。05-04
  • 粟冰箱
    阿纳是个清澈、柔软一如海边灰蓝色傍晚的少年。他消逝得像一场盐晶的雨,一场融化。然而大海总是沉默的,它无动于衷。和青春一样,生命一样。整本书以汉斯整理遗物时的第一人称写成,但汉斯提到阿纳时,一会儿称“你”,一会儿称“他”,很少读到这种人称变换,仿佛在给视角调焦——回忆的亲切与隔膜,叙述距离的远近变化,参与者和旁观者的对照……使小说充满了不同层次的微妙意味,倒蛮有趣的。03-10
  • 雲外憧憬
    在“我”、“你”、“我们”这几个称唤之间来回切换,是一种故意而为之的写作手法,结果却只是更加突出了书名的重要性。04-05
  • lieerli
    在回忆中重现一个少年如何挣扎过却又还是放弃了。第一人称的叙述者即使至始至终陪伴但也只能旁观 遗憾而无奈 04-04
  • 优游卒岁
    伦茨在接受采访时说,叙述是理解的更好方式。他在此书中确实如此做了,以密集的叙述来讲述一个淡到几近于无的故事。不过我并不认为这些并无意义的叙述,能够促成读者更好地理解其故事后面的含义。毕竟一个耄耋老人去揣摸一个少年的心态,并以他的口吻来叙述,还是相当有隔膜的。不知哪一类的读者对此能够感同身受?是少年?还是老人?现在的书名很美(来源于台版?)在某种程度上也点了题,不过我觉得,也许原书名“阿纳的遗物”更好。04-03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