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实藤惠秀(sanetou Keishuu,1896—1985),1926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系,1930年毕业于东京外国语学校中国语专修科,1938年到中国研修,1949年起任早稻田大学法学院及教育学院教授,1960年以论文《中国人留学日本史》荣获日本国家文学博士学位,1967年从早稻田大学退休。从上世纪30年代起就从事中国语学、文学及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研究并翻译中国文学作品,在中日文化交流史方面造诣极深。著有《日本文化对中国的影响》(1940)、《近代中日文化论》(1941)、《中国人留学日本史》(1960;1970增补)、《中日非友好历史》(1973)、《近代中日交流史话》(1977)、《中国留学生史谈》(1981)等,与郑子瑜合作编校《黄遵宪与日本友人笔谈遗稿》,并翻译了黄遵宪《日本杂事诗》、王瑶《现代中国文学讲义》、老合《四世同堂》等。 谭汝谦(Tam Yue-him/Tan Ruqian,1941—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日本史专业)。曾长期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现为美国默士达(Macalester)大学史学教授。 林启彦(Lam Kai-yin/Lin Qiyan,1947— ),香港大学历史系哲学博士。长期任教于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近代史研究中心副主任等职。

内容简介

《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修订译本)》,《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以大量第一手资料,包括书信、日记、著译书刊、口述史料以及档案文牍等为据,详述这一留学运动的缘起和演变、留日学生就读的学校和课程及组织、活动,并专章讨论留日学生对中国近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文学、语言、翻译、出版等各方面的贡献和影响。此次以香港中文大学1982年版的中译本为底本修订,纠正了谬误,并增加了有关作者学术成就的述评文字,以飨读者。

实藤惠秀(sanetou Keishuu,1896—1985),1926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系,1930年毕业于东京外国语学校中国语专修科,1938年到中国研修,1949年起任早稻田大学法学院及教育学院教授,1960年以论文《中国人留学日本史》荣获日本国家文学博士学位,1967年从早稻田大学退休。从上世纪30年代起就从事中国语学、文学及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研究并翻译中国文学作品,在中日文化交流史方面造诣极深。著有《日本文化对中国的影响》(1940)、《近代中日文化论》(1941)、《中国人留学日本史》(1960;1970增补)、《中日非友好历史》(1973)、《近代中日交流史话》(1977)、《中国留学生史谈》(1981)等,与郑子瑜合作编校《黄遵宪与日本友人笔谈遗稿》,并翻译了黄遵宪《日本杂事诗》、王瑶《现代中国文学讲义》、老合《四世同...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Kanki
    1、中国自甲午战争之后,实际上接受最多的文化就是日本,没有之一。不管是军事、科技、文化还是经济,都是以日本作为中间的传播者和载体的,可以说,没有近代日本便没有近代中国。2、自辛亥革命开始,留日的学生便成了一切革命的主力军,这和留洋欧美的学生一比较便会发觉有明显区别。后者如胡适、钱钟书、陈寅恪、钱学森等不论从事何种职业,一般而言性格都较温和,也没有过分的革命性,但一到日本,无论是鲁迅、郭沫若、郁达夫、汪精卫还是蒋介石都会养成一种“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决心。04-26
  • sanbilly
    馆际互借,从英国利兹大学寄到。。旧版之前翻过,再读新版,果然我记得没错,有些部分跟我现在的研究有关。01-20
  • 大甜甜~~
    突破性的观点不多,但材料扎实,可以进一步引申研究,个别地方为我解惑良多。12-02
  • 兔子晴
    一点也不bling bling,但是很好用。从年轻时起随手收集史料是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啊~08-13
  • 尚水堂
    放在21世纪,该书依然能立得住,更何况是几十年前的旧作。留日学生群体似乎还是有待深入探究的领域。12-20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