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馬車道三土君
    中文版和1970年的增补日文版都仔细翻阅过,翻译角度上没有任何问题,如果无法利用原版,以这本书为主也足够了03-13
  • Cynthia
    非常扎实的工具书,细节满满,也因此得以窥见历史,不是空洞的介绍性读物。01-23
  • 甄桢
    可能以后会再回头来找史料10-21
  • 江湖水
    可以填补一般认知中近代史的诸多空缺。10-29
  • 沅湘碧浪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目录眼前一亮,涉及的问题面很广,运用了相当数量的史料。实在是增长认识的好读本。惜谈论问题显然不深,许多章节内容也都仅举材料,略作探讨04-02
  • 小城鱼太郎
    甚粗糙,剪裁史料亦无眼力。辛苦活耳。02-14
  • 悠悠球
    吴稚晖为留学生出头那一段值得一看。10-17
  • 海阔天空祝沽笙
    最好的办法是把这本书当作史料长编来读,然后认真看一看对中国现代文学影响重大的第七章即可。作者的辛苦活值得称道,部分冲淡了本书缺少史识的缺陷所造成的遗憾。03-10
  • 映玄
    很用心的一位日本学者,也在书中表达了他的悔意。留学日本在历史上亦是中日文化交流、对比、竞争、融合的体现。04-27
  • 尚水堂
    放在21世纪,该书依然能立得住,更何况是几十年前的旧作。留日学生群体似乎还是有待深入探究的领域。12-20
  • 兔子晴
    一点也不bling bling,但是很好用。从年轻时起随手收集史料是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啊~08-13
  • 大甜甜~~
    突破性的观点不多,但材料扎实,可以进一步引申研究,个别地方为我解惑良多。12-02
  • sanbilly
    馆际互借,从英国利兹大学寄到。。旧版之前翻过,再读新版,果然我记得没错,有些部分跟我现在的研究有关。01-20
  • Kanki
    1、中国自甲午战争之后,实际上接受最多的文化就是日本,没有之一。不管是军事、科技、文化还是经济,都是以日本作为中间的传播者和载体的,可以说,没有近代日本便没有近代中国。2、自辛亥革命开始,留日的学生便成了一切革命的主力军,这和留洋欧美的学生一比较便会发觉有明显区别。后者如胡适、钱钟书、陈寅恪、钱学森等不论从事何种职业,一般而言性格都较温和,也没有过分的革命性,但一到日本,无论是鲁迅、郭沫若、郁达夫、汪精卫还是蒋介石都会养成一种“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决心。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