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茅海建,澳门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从事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与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两次鸦片战争史和戊戌变法史,著有:《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苦命天子:咸丰帝奕詝》《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及戊戌变法研究的多部著作。

内容简介

作者在“张之洞档案”的系统阅读中突出地感受到,这批史料给今人提供了观察戊戌变法的新角度:张之洞、陈宝箴集团是当时清政府内部的政治派系之一,也是为主张革新的团体。从“档案”中看到,张之洞集团及主要政治人物对康、梁所持的排斥乃至敌对态度,似可多维地了解变法全过程的诸多面相,并可大致推测康、梁一派的政治前景。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中世与近世之间
    核心两句话:没有张之洞这样的领导,维新变法能成功吗?连张之洞等主张改革的人都反对康梁,维新变法能成功吗?04-05
  • amelia
    比起畅销书,这样的书经得起反复审视,也能让人思考。历史学者大可以看门道,从没一分书信和奏折中看看分析的思路;而外行也足以看到一些微妙的关系。张之洞与康梁,以及背后的势力?卷入其中的青年与骨干?多少细节在风浪中酝酿,但几乎没有留下半点痕迹。现实永远比小说惊心动魄和残酷——理想主义重要又不重要,要办事;1. 康梁集团连革新派都未能争取,变法前景早已注定;2. 强如张之洞等封疆大吏,信息渠道也比较单一,且不一定准确;3. 戊戌六君子之一杨锐,乃张之洞“坐京”,事变后不审而诛。不知道张之洞悲痛之余是否反思到正是其阻止了杨锐奔丧,杨锐因此得蒙召见命为军机章京参与新政,最终大难?06-04
  • 快意恩仇路
    张之洞也好,康梁六君子也罢,昙花一现而已。11-09
  • Anabasis
    此书仍遵循茅海建老师避免宏观叙事的治学态度,于让人略感枯燥的电稿信件日记等史料中还原那段历史。让人见到远离政治中心的疆吏获取政治信息和与皇帝沟通的方式,同时也打破了戊戌六君子似乎是某个被共同理想感召聚集到一起,最后英勇就义的形象,他们内部也有意见分歧,也分属不同的政治势力。戊戌诸作读下来,茅海建老师语中对康多有讽意,而对张之洞李鸿章等服膺儒家思想的诸臣无此类笔法,似乎是某种儒家文化的无意识反应,令人读之颇觉有趣。11-21
  • hensher
    一如既往的用扎实的史料和考证,从张之洞的角度看戊戌变法的过程11-09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