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黛博拉・布卢姆(Deborah Blum)是麻省理工学院KSJP项目负责人,Undark杂志出版人。布卢姆于1992年赢得了普利策奖(Pulitzer Prize),她还为《洛杉矶时报》《纽约时报》《探索》《健康》《当今心理学》《琼斯妈妈》《卫报》等多家报社撰写科学调研类文章。她曾担任国家科学作家协会会长,现为美国科学进步协会成员和国家科学院的终生顾问。其他著作包括《猴子的战争》(The Monkey Wars)《头脑中的性别》(Sex on the Brain)《下毒者手册》(The Poisoner’s Handbook)等。

内容简介

在《试毒小组》一书中,黛博拉•布卢姆为读者讲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在美国,为争取食品安全立法,为完善食品监管,为保护消费者权益和公民利益而进行的一系列斗争,这些斗争的发起者和引领者是站在消费者一边的化学家哈维•威利。威利原本在普渡大学任教,于1883年被农业部任命为首席化学家。此后,威利就推动该机构有条不紊地调查食品和饮料欺诈行为,调查涵盖了从黄油、香料到葡萄酒和啤酒等五花八门的食品饮料,对美国食品供应情况进行了详尽的描绘,有些内容骇人听闻。为了测验添加剂的危害性,威利甚至招募志愿者,在农业部化学局进行人体试验,因此被称作“试毒小组”,这也是本书书名的由来。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valian
    普利策奖得主黛博拉· 布卢姆讲述了一位化学家威利全力以赴的食品安全征战。全书以威利的一首打油诗贯穿其中,将主人公的生平以及他为争取食品安全立法,为完善食品监管,为保护消费者权益和公民利益而进行的一系列斗争故事娓娓道来,让读者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食品安全问题有了详尽的了解,有些内容甚至骇人听闻:用硫酸铜来绿化保鲜的蔬菜、用甲醛来保存的牛奶和肉类、由硼砂处理的腐臭的黄油等等,特别是对生产“防腐牛肉”车间环境的描写,令人作呕。而威利推动出台并维护美国首部《纯净食品药品法》的过程,更是不同政治和社会利益团体之间明争暗斗的过程。威利的故事引人注目,也富有启发意义,因为食品安全问题永远不会结束,只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守法精神,使食品安全更多地属于技术问题,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担心程度也才能大大降低。09-13
  • 井邑
    当下我们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很大程度上也一直在追赶发达国家在食品安全立法、监管及制度建设方面的步伐,任何一项如此宏大且与人类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的事业都必然会经历从无到有和艰难曲折的过程,万幸的是,先驱者的方向和后继者的努力均得以不断发扬和坚持。01-03
  • 大脸
    首先是感谢威利博士的刚正不阿,一手推动了食品和纯净食物法案,该法案于1907年在各方利益角力之下成功颁布,树立了食品安全的方面的旗帜,也给了发展中国家一个目标。其次,惊讶于美国1个世纪前的食品安全灾难,遍布全行业的伪造和欺诈,以次充好、防腐剂超标、重金属污染和有毒物质等致人死亡事故频出,即使军需品亦不被放过,唯利是图与记忆里高呼人权的立场反差太大。威利博士作为生化学家,坚持科学检测,但频繁爆料导致其被打压排挤,无奈转身农业部下的首席化学家,坚决不被商业和政治裹挟,多次呼吁食品安全立法却被制造商们为了利益联名抵制,走投无路,申请开设卫生餐桌实验,用年轻男性做对照试验检测水杨酸、硼砂等防腐剂的恶果,最终让政商两界俯首于科学。不足在于,文本事无巨细的叙事让主线变得模糊,情节过于细致,有虚构之嫌。01-08
  • 这么近,那么远
    “在《试毒小组》一书中,黛博拉•布卢姆为读者讲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在美国,为争取食品安全立法,为完善食品监管,为保护消费者权益和公民利益而进行的一系列斗争,这些斗争的发起者和引领者是站在消费者一边的化学家哈维•威利。威利原本在普渡大学任教,于1883年被农业部任命为首席化学家。此后,威利就推动该机构有条不紊地调查食品和饮料欺诈行为,调查涵盖了从黄油、香料到葡萄酒和啤酒等五花八门的食品饮料,对美国食品供应情况进行了详尽的描绘,有些内容骇人听闻。为了测验添加剂的危害性,威利甚至招募志愿者,在农业部化学局进行人体试验,因此被称作“试毒小组”,这也是本书书名的由来。”02-09
  • 流浪的疾风
    对于国内来说,是一本迟到的书,可以在小处看到中国落下的课程02-13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