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创伤的帝国》倾向一种叙事风格,通过对媒体上的新闻事件、公共讨论等的记录以及文献的研究,对“创伤”进行一项人类学的考察。研究首先设定了一个不同于一般认识的假设:即“受害”不仅仅是一个结果和事实,同时还是一个社会心理以及政治建构的过程。这涉及了现代社会道德秩序的再塑过程中,个体与社会、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等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创伤同时还是一套语言体系,是人对非人性事件的一种见证、再描述和抗争。
《创伤的帝国》从两条线索切入,一条是知识考古,对让-马丁•沙可、皮埃尔•让内以及弗洛伊德等人对于创伤的理论批判,以及美国911之后的“后创伤主义”的演变以及在法国的本土化。一条是把各种实证作为研究和讨论对象,包括20世纪60年西方社会的女性主义、精神健康,以及法国图卢兹2001年化工厂爆炸、巴以冲突、难民等不同的议程中各种行动者的表述,以及精神病科和心理医生等学科的介入进行研究。并认为创伤和苦难经历了后创伤主义后,已经使得“受害”已从一个单纯的心理创伤,通过这些再构过程,变成了一个政治主观性(subjectivité politique),并认为受害、苦难应该从一个道德经济学的视角去考察。
迪迪埃•法桑(Didier Fassin),法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同时任教于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和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出版著作有《田野调查策略》《法国社会新边界》《生命――批判准则》等。
理查德•李森特曼(Richard Rechtman),法国著名人类学家、精神病学专家,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主体性人类学和当代精神病人类学,出版著作有《生存者》《种族灭绝者的日常生活》等。
刘文玲,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人类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人类社会语言学和跨文化传播。译著有《田野调查策略》《追/寻法兰西》《一起迈向世界的共同法》等。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