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和文凯,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现任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副教授。

内容简介

何为现代财政国家?要具备怎样的要素,或是要避免哪些陷阱,才能向现代财政国家迈进?为什么现代财政国家在英国和日本出现,而中国却没有呢?

《通向现代财政国家的路径》从历史制度主义的角度,研究英国、日本和中国三个国家财政制度的发展变迁。回答了以上的问题。

作者选择三个时段的制度发展案例来进行比较历史分析:1642年至1752年的英国,1868年至1895年的日本,以及1851年至1911年的中国。作者挑选这三个国家和时代为案例,独具匠心:首先,在变革之前,这三个案例在国家形成和市场经济发展方面有许多重要的相似之处;其次,由于变革前分散型财政制度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三者都出现了财政困难的问题,财政困难也成为变革发生的关键背景,即1642年爆发的英国内战、1868年发生的明治维新、及1851年兴起的太平天国起义;第三,这些重大事件产生的财政压力,迫使当政者去积极寻求解决财政问题的新途径。

三个案例中,制度发展的最终结果和过程顺序各不相同。英国在17世纪40年代之后,通过将其债务类型转换成由间接税收所担保的永久债券,成功转变为建立在税收基础上的现代财政国家。日本政府在19世纪80年代后期通过集中征收间接税,发行长期国内公债及确保政府纸币的可兑换性,从而成为现代财政国家。中国在1851年以后经历了一系列财政制度变革,例如,国家财政日益依赖由领薪政府官员征收的间接税,汇兑方法被纳入国家财政制度的运作,但却未能实现向现代财政国家的转变。

通过三个历史案例,《通向现代财政国家的路径》考察了新制度从产生至确立的完整过程,从而揭示了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如何建立有效的税收制度以及管理国家财政。对现代财政国家演变过程进行的比较研究,以两个不同路径的成功案例(英国和日本)和一个失败案例(中国)为基础,《通向现代财政国家的路径》最终探寻了新制度建立的因果机制。

和文凯,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现任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副教授。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优雅骑士
    相比早期现代时期的英国和日本,同期的清政府在跨地区财政动员方面能力更强,更有利于公共物品的提供。然而在18和19世纪,英国和日本相继实现了现代财政国家的转型,建立了基于集中管理的征税官僚制度,以集中征收管理的间接消费税作为担保,从民间金融市场募集长期贷款,其国家财政动员能力得以极大地增强。而中国则延续了传统的财政国家制度,既没有集中征税的官僚制度,也没有发行长期国债。直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才逐渐形成了以厘金和关税等间接税为主的税收体系,增加外债与发行长期国债也成为了增加国家能力最具可能性的方法。但与英国和日本相比,中国缺乏集中规模生产的大宗消费品供政府就产地征税,清政府依旧沿用了中央管理下的分散型财政体系,也没能将信贷工具引入财政运作,实质上仍是传统财政国家的延续,未能建立真正的现代财政国家11-04
  • Marlais
    一本想读了很久而大失所望的书。核心观点:现代财政国家的标志是中央政府以汇兑方式实现财政收支的集中统一化管理并有能力在金融市场获得长期融资,而只有在政府遇到严重的财政危机(原文为credit crise)时,加之合适的社会经济条件(金融网络,税源地理集中,纸币流通),现代财政国家制度才可能从一系列危机应对的制度变迁中出现。感觉是个大杂烩的narrative,argument过于general而没什么新的insight,学习了一点明治日本的财政制度11-20
  • 建颜
    试图通过以国家为单位的比较历史研究探寻通往现代财政国家的因果机制。现代财政国家的特征是国家能够用集中征收的间接税从市场调动长期的金融资源,就英、日、中三国而言,均曾面临不同程度的信贷危机,旧的机制难以适应新环境下的财政需求,虽然清王朝采取了尊重市场的政策框架和以户部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财政体系,但由于洪杨之乱对长江流域私人贸易和金融网络的破坏,政府的财政运作被打破,难以保证银票的可兑换性;盐商、粮商的破产也导致政府发行的债券缺乏信用支撑;改银票为钱钞,因铜币笨重且低价,中央将兑换责任转移给地方,财政集中与市场的信任均难以实现;战后虽然具备了发行长期债权的能力,但由于对信用工具的疑虑以及缺乏必要的外部压力,加之政府功能的错位(政府的市场职责),导致未能实现由分散型向集中性国家财政的转型。03-01
  • Expresso
    填补了历史的认知空白,但是我觉得分析不到位10-02
  • 江南逢
    为什么吃米饭不吃馒头?因为还没有遇到吃米饭吃不饱的情况12-26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