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好好干活少挨骂
    以天下福祉为国家权力正当性的基础,国家与社会在这一个双方共同认可的道德平台上,相互配合,互为补充,从而完成单靠国家或社会一方难以实现的国家治理目标。08-22
  • 小p
    完全不令人信服。无法理解作者为什么选择英国、日本和晚清这三个分歧过于巨大的国家。从一万个差异中选出两三个异同点解释因果毫无说服力。同样不理解为什么作者不选择把英国和同时期的法国或者西班牙做更长时段的比较。当然,就我个人暗搓搓的观点,这样的比较会导致作者结论破产,毕竟法国和西班牙历史上的信用危机并没有“倒逼”出本书所谓财政现代化路径。06-06
  • Pwacns_
    和老师对不起!之前给你的分太低了。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03-24
  • Rainbowww
    非常工整,难怪还有Moore奖。核心是设定基础条件现代财政国家需要间接税和中央集中统一调控,而信用危机和特定社会经济结构促成早期如领地国家、传统财政国家等的转型,英日如此,而中国情况是错失了timing的重要性,在面对混乱的战争和纸币发行同步进行使纸币失败,而退回的银钱制恰好满足需要又退了回去,而到战争结束,信用危机消除则大多回归传统的路径依赖,加之早起纸币的错误经历(以及西方传布的经验,这也同样提出潜在问题是timing的影响如何消除),产生抵制,由此阻滞了发展。潜在认为存在足够的制度惰性的,“能不改就不改”,不过其实也需要关注在不同制度选择时那批人占据主导位置。03-22
  • 这么近,那么远
    “作者选择三个时段的制度发展案例来进行比较历史分析:1642年至1752年的英国,1868年至1895年的日本,以及1851年至1911年的中国。作者挑选这三个国家和时代为案例,独具匠心:首先,在变革之前,这三个案例在国家形成和市场经济发展方面有许多重要的相似之处;其次,由于变革前分散型财政制度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三者都出现了财政困难的问题,财政困难也成为变革发生的关键背景,即1642年爆发的英国内战、1868年发生的明治维新、及1851年兴起的太平天国起义;第三,这些重大事件产生的财政压力,迫使当政者去积极寻求解决...”。03-02
  • 过期黄桃罐头
    概念先行的比较历史学,最有价值的作者爬梳档案提供了关于三个国家财政体制的知识。全书内容其实简单,作者定义现代财政国家为中央集中管理税收、主要依赖间接税并且以此为基础能从金融市场长期汲取资源;而通向现代财政国家的契机是财政危机(作者使用信用危机这个词在我看来很有问题),能否成功通往财政国家则依赖一系列社会、政治条件,英日中三者的成败也是由于满足或不满足这些条件。对这本书最大的质疑是作者没有论证为什么可以把不同时间的三个国家放在一起比较,特别是作者认为国家大小在这个问题上不那么重要这点很难认同。另外,感觉作者对经济的分析也严重不足,税收、金融问题和本国经济互为表里,不能回避。10-30
  • 食货君
    2017 2019 2021 202211-03
  • 宋叶舟
    现代财政国家特征是国家能用集中征收的间接税从市场调动长期的金融资源。由于既有的分散型财政制度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中日英分别经历了结构性的财政困难,无法为国家提供足够的财政收入,成为英国内战、明治维新、太平天国的背景,最后都以消费税和间接的关税成为收入支柱、作为国家债券、发行可兑换纸币之担保。几个区分:税收国家与领地国家:前者收入来自税收,后者收入来自经营王室/国家财产(也包括苏东国家和一些缺乏行政机构征税,只能直接经营工矿企业获取收入的后发资源型国家)。现代财政国家与传统财政国家:间接税与直接税:对大生产商和批发商征收,大宗消费品生产商可以通过增加零售价格间接把消费税转移到消费者身上,区别于直接对所有人征收的土地税、财产税。12-10
  • 白玉双皮奶
    繁体字看得好辛苦。很扎实的比较历史研究,日本英国是正面案例,中国是负面案例。适当的社会经济条件和信用危机共同导致了现代财政国家的兴起,即中央以集中征收的税收为信用基础向金融市场长期借贷。看完以后觉得本科学的货银知识都白学了。可惜,看完以后又换选题了。01-05
  • plllllllc
    给现代财政国家下的定义是”集中征收间接税;税收支持的国家信用金融化",将税收和金融联系起来的尝试有意思,但是读下来总体感觉逻辑较为琐碎、论证有点散。对清朝没有成功现代化的原因提出缺乏“信用危机”,“危机”很难给出明确的定义、可以认为是一种波动较大的负向冲击,一个冲击是否会演化成危机也取决于疆域或者经济体量。对中、英、日三国进行对比,如何控制住疆域的差异的影响。02-01
  • 鳐鱼
    明确了现代财政国家的定义多半是挂靠在财政由分散至集中的国度。挑了中国的部分先一睹为快,对于将1894视为外生冲击而构想出的财政集中化的自然实验,乍一想也是颇为新奇,或许能够做做量化也未可知。不过还是感觉三国之对比的内嵌性略欠火候。“信用危机”作为向现代财政国家的必要过渡条件也不乏反面论证之嫌。不过全书最有味道的还是作者的致谢;无论如何赴美读11年博士都很难不让人为之动容。04-24
  • 贝爷的晚餐
    在面对财政危机的时候,传统财政国家如何转型成为现代财政国家,征税和金融市场如何与财政制度互动变化以满足国家的需求。很好的一部博士论文11-23
  • 江南逢
    为什么吃米饭不吃馒头?因为还没有遇到吃米饭吃不饱的情况12-26
  • Expresso
    填补了历史的认知空白,但是我觉得分析不到位10-02
  • 建颜
    试图通过以国家为单位的比较历史研究探寻通往现代财政国家的因果机制。现代财政国家的特征是国家能够用集中征收的间接税从市场调动长期的金融资源,就英、日、中三国而言,均曾面临不同程度的信贷危机,旧的机制难以适应新环境下的财政需求,虽然清王朝采取了尊重市场的政策框架和以户部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财政体系,但由于洪杨之乱对长江流域私人贸易和金融网络的破坏,政府的财政运作被打破,难以保证银票的可兑换性;盐商、粮商的破产也导致政府发行的债券缺乏信用支撑;改银票为钱钞,因铜币笨重且低价,中央将兑换责任转移给地方,财政集中与市场的信任均难以实现;战后虽然具备了发行长期债权的能力,但由于对信用工具的疑虑以及缺乏必要的外部压力,加之政府功能的错位(政府的市场职责),导致未能实现由分散型向集中性国家财政的转型。03-01
  • Marlais
    一本想读了很久而大失所望的书。核心观点:现代财政国家的标志是中央政府以汇兑方式实现财政收支的集中统一化管理并有能力在金融市场获得长期融资,而只有在政府遇到严重的财政危机(原文为credit crise)时,加之合适的社会经济条件(金融网络,税源地理集中,纸币流通),现代财政国家制度才可能从一系列危机应对的制度变迁中出现。感觉是个大杂烩的narrative,argument过于general而没什么新的insight,学习了一点明治日本的财政制度11-20
  • 优雅骑士
    相比早期现代时期的英国和日本,同期的清政府在跨地区财政动员方面能力更强,更有利于公共物品的提供。然而在18和19世纪,英国和日本相继实现了现代财政国家的转型,建立了基于集中管理的征税官僚制度,以集中征收管理的间接消费税作为担保,从民间金融市场募集长期贷款,其国家财政动员能力得以极大地增强。而中国则延续了传统的财政国家制度,既没有集中征税的官僚制度,也没有发行长期国债。直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才逐渐形成了以厘金和关税等间接税为主的税收体系,增加外债与发行长期国债也成为了增加国家能力最具可能性的方法。但与英国和日本相比,中国缺乏集中规模生产的大宗消费品供政府就产地征税,清政府依旧沿用了中央管理下的分散型财政体系,也没能将信贷工具引入财政运作,实质上仍是传统财政国家的延续,未能建立真正的现代财政国家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