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郑永年(1962—),浙江省余姚人。中国政治、社会问题与国际关系专家,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国际中国研究杂志》(国际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和《东亚政策》主编,罗特里奇出版社《中国政策丛书》主编和世界科技书局《当代中国研究丛书》共同主编。历任北京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系助教、讲师,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资深研究员,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教授和研究主任。先后获得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会麦克阿瑟基金会(1995-1997)和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2003-2005)研究基金。主要从事中国内部转型及其外部关系研究。其主要兴趣和研究领域为民族主义与国际关系;国际和东亚地区安全;中国的外交政策;全球化、国家制度和社会转型;社会运动与民主化;中国政治与中央地方关系。

内容简介

《中国的知识重建》是中国问题研究专家郑永年教授十年来关于中国知识重建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收录了作者在专栏已发布的文章以及访谈录。

现实地看,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中国国门大开,中外之间有越来越多的交往,但是中国和世界之间对很多问题的看法的分歧则越来越大。很多人在谴责西方世界的偏见。但向世界说明中国当是中国人自己的任务。中国缺少一个能够向外在世界解释自己的知识体系。长期以来,中国知识界的各个阶层和群体,一直在借用他人的概念和理论来解释自己,结果不仅不能解释自己,反而曲解了自己。这需要知识分子也即知识的生产者思考西方的知识体系是如何产生的,我们自己如何能够生产自己的知识体系。从更高层次来说,任何一个文明的核心就是知识体系,也就是说,中国文明复兴的关键就是中国知识体系的创造。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集子关切的是中国的文化软力量问题。

郑永年(1962—),浙江省余姚人。中国政治、社会问题与国际关系专家,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国际中国研究杂志》(国际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和《东亚政策》主编,罗特里奇出版社《中国政策丛书》主编和世界科技书局《当代中国研究丛书》共同主编。历任北京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系助教、讲师,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资深研究员,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教授和研究主任。先后获得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会麦克阿瑟基金会(1995-1997)和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2003-2005)研究基金。主要从事中国内部转型及其外部关系研究。其主要兴趣和研究领域为民族主义与国际关系;国际和东亚地区安全;中国的外交政策;全球化、国家制度和社会转型;社会运动与民主化;中国政治与中央地方关系。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也梓
    8.5当代中国知识的困境在于我们对自身,对当代的中国无法解释,并对解释自身漠不关心。我们无法去解释世界,却拼命想去改造世界。知识要么成为维护权的工具,要么沦为商业的附庸。只有当我们的知识真的能从本土出发,生长起来去解释当下的中国,才能指导我们以对的方式去改造中国,找到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路,仍然道阻且长。04-11
  • 完美的胖达
    2019年11月30日于B开始阅读。依然四点五星。道理还是那些道理,可是看看天则的下场,很难认为道理是有用的。所以千里马常有么?把道理的希望寄托在伯乐上面?现实的书读了让人愤怒,难道怪书和作者吗?反正这天下也不是我们的,愤怒个啥?可是那些应该把天下当自己的人为什么表现得好像不想这个天下有好下场一样?奇哉怪哉。少看现实多看历史,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11-30
  • 一卷残书惹夜归
    中国知识体系创建何以踟蹰不前,与知识分子对于权力(政府)、利益(金钱)的高度依赖不无关系。对其进行分析,既有制度层面的原因,也有社会理念,个人追求诸多影响因素,不可不察。郑永年老师的《中国的知识重建》一书,对此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恶分析与思考,颇多独到之见解。03-30
  • 陈柏龄
    适合高中生阅读。书籍的构架不错,比较清晰,但是论证很一般,甚至可以说差了。如果是面对高中生,可以打五星。主要讨论了中国学术制度的问题(第一章)、中国知识体系的构建问题(第二章)、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问题(第三章)。书里的很多观点都很认同,读着也很舒服。但很可惜,深度不够。作者提出了问题,但没有给出解答。讨论的内容和观点也比较空泛,没有例证,没有推导,像是二十年前的杂文集,也像是公众号文章合集。难以想象是2018年的出版物。05-13
  • 昉回
    问题讲得很透彻,鞭辟入里,针针见血。为什么外宣没有成效?因为中国根本还不认识自己是谁,没有自己知识体系的外宣表面宏伟光正,内里空洞无物,仔细一看实质还是西方捡来的二手货。为什么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因为生产知识的高等教育部门已经全面政治化、商业化,当教育异化为政治和利益的附庸时,知识的想象力就已经被扼杀了。04-02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