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德国哲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尤其是在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上。代表著作有《悲剧的诞生》《不合时宜的沉思》《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论道德的谱系》等。

内容简介

在本书中,尼采探讨了历史对于人生、社会的正反作用。尼采认为,历史对于个人或民族是必要的;但是,一旦“历史感”到了一定的程度,这种历史感就会伤害并最终毁掉一个人、一个民族甚至一个文化体系的生命。因此,必须确定“回忆”的限度,使历史最好地服务于生活。本书具有鲜明的尼采风格:语言犀利热烈、批判痛快有力,读来有一种振奋感。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蛋丁
    我想说,当尼采放下他对隐喻的执着,直白说出自己所想的时候,有着十倍于往常的力量,而这些也就构成了全书的精华所在11-29
  • 莱顿猫
    历史应当教人如何生活,而不是把人变成冰冷无情的知识魔鬼或百科全书。正如尼采重视“非历史感”和“遗忘力”,而克罗齐提倡“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这点来看,尼采和克罗齐在史学上都有共同的认知,即呼唤史学的实践价值和人本价值,强调人的生命对于历史或知识的主体地位。此外,这二者皆反对历史的“自然科学化”和“历史哲学化”,反对历史规律和历史决定论,他们更愿意把历史看作一种接近艺术的写作,将历史“艺术化”。二者所不同的是,克罗齐是以黑格尔为师,用辩证法来构建自己理论体系,把知识视为一种抽象的变化的“精神”。而尼采则是把权力引入知识的范畴之内,强调权力与真理和正义的孪生关系,并企图用柏拉图的“谎言”来改造下一代青年,这简直是德国“集体主义”传统的典型心理。但终究,尼采的思想深度远非克罗齐所能及。08-25
  • 水州
    尼采将人们对待历史的立场归纳为历史的、非历史的和超历史的三种。毋庸置疑,人类是需要历史的,对于敢于行动和拥有力量的人尤甚,历史为他们提供了无法在同时代的人中找到的精神榜样和安慰者;然而值得警惕的是一味地怀古(过量的历史),人的可塑性会被打压,大脑随时都可能变成木乃伊,更何况并非所有人都能够承受历史的。因此适时地运用非历史(遗忘力)治愈创伤是必要的,而超历史的人认为“世界在每一时刻都是完整的,都实现了其目标。”这想法虽然智慧,但却缺少了热情。“他需要用自己性格中所有的诚实、所有的坚定和真诚来帮助自己对付那些二手的思想、二手的知识、二手的行动,然后,他才会明白,文化不仅仅是‘生活的装饰’――也就是对生活的掩藏和扭曲,因为所有的装饰都会掩盖被装饰的东西。”11-18
  • 苦影
    二月的最后一本书。如果说贡氏和波普尔是领我真正理解了人文与学术的两位作家,那么,此书于我,则是一次更为辽阔而尖锐的、对于人生的敲击。尽管有少数难以认同的、尼采式的偏见,但仍无碍于书中对于历史-知识-生活反思的隽永与伟大。读到后三章时战栗不止,几欲哭泣,在黑格尔阴影的时代下发出对非历史和真正生命的呼喊,他简直有如一位在高山上擎着火炬的先知。“但不要做一个强大的树干上迟结的苦果,像收藏家和掘墓人一样对树干再施一个凄凉生活的咒语。”书写历史者首先要书写的是自己的生命:在成为学者之前,他(她)首先应学着成为一个人,真正的、鲜活的人。仅仅依靠知识工厂自身的产物是无法打败工厂的,然而,逃离出已经编写好的叙事几乎需要自毁的勇气。不过,那又如何呢——“他们还不够老,也不够聪明,所以不愿顺从。”02-28
  • Miserablism
    操操,这就是那种我一边看一边发出狗被踹了的叫声的东西…阅读体验有点像手按在刚烧开水的壶壁上。它是那种,额,福柯看了确实会说“读了尼采我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的东西…是那种,比起德语的情况,你把它放在法国现代思想的系谱里去看则可以成倍地被摇撼的东西。唯独是这种东西,令人在尚未发疯的夜晚,感觉自己皮肤下仿佛有一个肿块。很难说这个硬块致命或者怎样,也不知道它何时发作起来,就让人重温灼伤的干痛02-17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