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冯时,1958年10月生于北京。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古文字学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担任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考古学报》副主编,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等职。研究领域为古文字学与天文考古学,旁治商周考古学、先秦史、天文年代学、历史文献学、民族古文字学、古代思想史和科技史。出版学术著作12部,发表论文210馀篇,主编《金文文献集成》。

内容简介

文化是传承的,只有传承才可能使数千年文化积淀而形成传统。天文作为中国文化之源,对中华文明诸核心内涵的形成与发展产生着深刻影响。《文明以止》旨在通过天文考古学研究揭示传统的宇宙观体系,重建上古文明乃至前文字时代的知识、制度与思想,从本质上阐释中国文化的特点及核心价值。全书将考古学、古文字学、古文献学和古天文学相结合,以对己身文明的理论探索为基础,完成上古时空观、政治观、宗教观、祭祀观、典章制度、哲学观及科学观的研究,辨析天文与人文的相互关系,是一部从天文学角度,运用天文考古学研究方法全面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著作。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豆友1375764
    读冯老师的文章,时常让我想起金庸小说中的轻功「梯云纵」。小说中并未详述梯云纵如何施展,但后来影视剧多以左右脚互踩为表现。冯老师的大多数文章,即让人觉得在借力之后便双脚互踩,以至踏空凌云,扶摇直上。09-23
  • NADPH
    作为新作不太有诚意,用以前几本书的内容极多,不如出薄点的论文集了。或许冯时是为了连贯的叙述,然而600多页里重复的东西也太多。单纯来看还是有很多独到之处的,从观象授时为统治者的大前提出发,系统考证了出土的考古材料的各种符号内涵和文献的对照,这比零散的札记式考证更有说服力。但是因为没有对话的部分,所以把所有的墓葬、方位、时令、五行、居中、龙、旌旗、艺术风格等都用一套东西来解释,其中有些部分是有过度解释之嫌的,有很明显的为证明而证明的痕迹,当然总体从天文角度来引出先民为什么如此设计各类东西提出各种理念是比较站得住脚的,读完对过去看到的各色考古发现确实有了不同的理解,对那些零散的符号有了拼图般的感受。另外觉得冯时的居中考证比庸常的“何为早期中国”有力度。02-08
  • 金日之星
    很多时候在重复《中国天文考古学》中的论证,但一些观念,比如先民以空间确定时间的思考,却也得此机会被显题化了。一些细致问题,比如“家”之初义厘定,极见功力。愚意以为,治中国古代思想,此书须备于案头。02-01
  • 寧王遗我小蛤蟆
    书中关于祖臬、文邑、龙等问题的考证可作定谳。这些问题如此重要,却一直没有得到正确解决,作者功劳可见一斑。作者对考古材料和古书古注的运用也已经达到化境。当然作者的才学也导致了过度阐释和个别牵强的部分,另外书中各章之间重复的内容很多,几乎可以删去三分之一。06-12
  • 多吃青菜少长肉
    冯时先生认为传统的继承比变革更重要,其以“文明以止”之“止”表达了天文传统的绵延。07-06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