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沈国威,辽宁人。日本关西大学外语学部教授。长期从事近代新词、译词及概念史研究。近年出版有《严复与科学》(2017)、《一名之立旬月踟蹰:严复译词研究》(2019)、《汉语近代二字词研究:语言接触与汉语的近代演化》(2019)、《新语往还:中日近代语言交涉史》(2020)等。

内容简介

19世纪中叶,西方“科学”(science)概念传入东亚,对东方传统学术体系造成强烈冲击。《科学》首先聚焦于“science”在日本被赋予“科学”这一词语形式并演变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的时代关键词的过程。接着,以严复这个人物的学术表现为切入口,讨论清末民初“科学”概念的形成、流变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沈国威,辽宁人。日本关西大学外语学部教授。长期从事近代新词、译词及概念史研究。近年出版有《严复与科学》(2017)、《一名之立旬月踟蹰:严复译词研究》(2019)、《汉语近代二字词研究:语言接触与汉语的近代演化》(2019)、《新语往还:中日近代语言交涉史》(2020)等。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Florian
    经典的沈国威,总是“止步于此”的词汇史研究。前两章读他的日语论文时就云得差不多了,说来也巧,就是因为“讲科学”才开始扒这方面的;三四两章比较有些意思,个人对第四章更感兴趣,可惜没有深入展开(第三章写得有些拖沓,不如直接看小结)。07-18
  • 余草
    读的第一本专门的词汇史的书,读完之后确认我还是对概念社会史更感兴趣。主要是我没读出论点是什么。12-18
  • 鲸书
    三星半,为孙江老师搞的大工程加半星。以词汇学的方法梳理了science进入东亚(经日本到中国),从“一科之学”最终观念化为具价值底色的“科学”一词的历史过程,史料丰富、考证细致,为理解“科学”这一概念传入和在现代中国生根提供了扎实的语词史基础。作者观照到概念史的水下冰山,有意识地介绍了“科学”概念在西方的发展过程,包括同文学对立、科学革命等,碍于篇幅未展开。充分谨慎不以偏概全,认识到译词的固化不是一人之功,日、中学人最初的译词终未广泛传播。作者的根本问题意识在语言学、语汇学的普遍规律及中国语文向现代白话文的转型,“科学”概念流变仅是其中一例,故叙述中也因知识结构等问题有些游移。“科学”被观念化之后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是巨大深远的,五四、新文化和CP的各种运动中都举着“科学”的大旗,也值得探讨。01-28
  • 潘玥
    中西的区别在哪里?什么是西学的命脉? 严复说“不外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于刑政则屈私以为公而已”(《严复集》一,2页),一语中的地道出西学的核心是追求真理。 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严复提出欲图富强,必讲“西洋之术”。 反观中国,朱熹用“即物穷理”解释《大学》的“格物致知”,这是不错的。 但是,(包括朱熹本人在内)说即物穷理”就是“读书穷理”就不对了。 在书本上穷理,其结果无须也无法检验,故严复说“风斯在下矣”(《严复集》一,29 页) 培根主张自然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认知的源泉,一切自然现象,无论是最低下、最卑贱的事物还是最庄严、最华贵的事物,都有同样被认知的权利,都是人们直接观察、研究的对象。科学的目的在于发现自然规律(真理),而不是审判人类的善恶丑美。01-13
  • 吃蛋挞
    很不错的读物,在有限篇幅内免于记流水账之虞。原来在日本接受科学作为science之译词的过程中,井上哲次郎之作用更甚西周。也就专讲严复那一章颇嫌冗长,但考虑到作者的问题意识,到感觉也还好。最后写“讲科学”时代之到来的章节也很有意思。07-11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