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约翰·W.道尔(John W. Dower)

内容简介

在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美国人看来,太平洋彼岸的岛国日本生活着一群“小男人”。这些人时而恭顺,时而好战,是原始人、幼童和疯子的综合体。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维舟
    史料丰赡,几有目不暇接之感,可见作者下了极大功夫,对这段历史相当熟悉。原著出版的1986年也正当美日关系再度矛盾升温之际,如今读来,感觉倒是在某种程度上中国取代了日本的位置。不过在剖析这种双方形象的心理根源时,却显示出作者作为历史学者不如萨义德等文学批评出身的学者深入,大体上他的结论是政治正确的,基于一种平等的普世理念,代表着美国人的自省精神(吊诡的是,这可能有逆向种族主义之嫌,因为这其实同样与对象无关),但有时可能因此而忽略了双方一些关键差异(例如将英美飞行员的牺牲与神风特攻队员作类比,但前者并非被迫)。此外,双方的媒体环境也不同,美国即便在战时,舆论管控也不如日本那么严格,因而更真实,相比起来,苏联直至战争末期都极少表露对日本特别的敌意,但这不代表苏日之间就没有种族偏见。04-05
  • 挂耳珈琲猫
    本书致力于揭示日美双方在太平洋战争期间相互宣扬的种族主义的复杂性。战时,日美双方都沉浸在对对手的歧视性想象之中,而这种想象是建立在自身的“他者印象发展史”上,并在战时通过媒体宣传放大。战后,这一对对方的偏见想象迅速转向了对立面。这一转化看似不可理解,但本质上都只是服务于博弈双方对现实的操控。种族主义只是一种被利用的手段,虽然它确实一直或明或暗地存在着。所以,问题从来都不是“敌人是怎样的”,而是“谁是敌人”。因此,从世界大战转向冷战,美国人眼里曾经日本的“敌人印象”得以被迅速嫁接到中国人与苏联人身上,对日本的种族歧视转向潜流,直到四十年之后日美在经济领域迎来新一轮的博弈再次将这种潜流唤醒。可以说,过去的象征符号从来都没有真正过去,它随时可能在将来适当的时候复苏,并被赋予新的含义。06-11
  • 见识城邦
    普利策奖获奖作者约翰·W.道尔作品,《拥抱战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姊妹篇,偏见引发战争,战争产生仇恨,仇恨孕育偏见,太平洋战争中日本和美国的灵魂挣扎12-28
  • 犯罪系数Zero
    二战中有个让人很难堪的修正主义观点,如果你反对今天的白人至上主义,那么你就没有理由反对过去的“大东亚sheng战”。1940年代美国黑人把日本当作有色人种的盟友,黑人领袖杜波依斯公开指责,华盛顿在亚洲的霸权主义。修正派学者零星地提及了太平洋战争中,美国对日本人的种族歧视。这本书是集大成者,全面叙述了这种新史观。当然了,本书作者是自由偏左翼,对日军的战争罪行给了同样多的篇幅揭露,对美日双方各打五十大板。05-07
  • Fal Conde
    太平洋战争是“黄祸”论的坐实和延伸,原本仅存在于太平洋沿岸的小黄人排斥,基由那些来自中西部小城市和乡村,并在广袤岛屿和空中/水域中与日军残酷搏斗的美国普通士兵用亲身经历得到彻底方大,对日作战不再是对纳粹作战的那种路线斗争,而是成为了一种种族/文明圈层级的斗争。日本的最终失败象征了小黄人野心的短期挫败,美人进驻横须贺和佐世保,在军事上构建起了唯自家马首是瞻的防御岛链,在男女关系上更成为了诸多亚洲地区的食物链顶端。这种优势巩固了米人对小黄人地区根深蒂固的鄙夷,强化了他们在东亚人面前的自信,之后在朝鲜和越南的泥潭,更让他们不断确认了小黄人猥琐又奸诈的刻板形象,而背负了屡次与美为敌包袱的亚裔,也只能因此忍受在米国社会边缘和工具人化的社会地位叻10-17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