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刘小枫教授(1956生),重庆人,四川外语学院文学学士(1982)、北京大学哲学硕士(1985)、瑞士巴塞尔大学神学博士(1993)。1993年起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兼任教授。2002年起任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客座教授,2003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古典学研究中心主任。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责任教授、古典文明研究中心主任。社会兼职:中国比较古典学会会长。主要研究和教学方向:古希腊-罗马文史、中西方古典诗学、古典政治哲学。主要著作:《诗化哲学》、《拯救与逍遥》、《走向十字架的真》、《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沉重的肉身》、《圣灵降临的叙事》、《现代人及其敌人》、《凯若斯:古希腊文教程》、《拣尽寒枝》、《儒教与民族国家》、《重启古典诗学》、《施特劳斯的路标》、《共和与经纶》、《设计共和》、《百年共和之义》、《比较古典学发凡》、《王有所成》、《古典学与古今之争》等。主编:《经典与解释》(CSSCI辑刊)、《古典研究》(国际学刊)、“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系列丛书、“中国传统:经典与解释”系列丛书。获奖:“正则学者奖”(1998年),广东省高校优秀教师奖(1987、1988、2006), “桐山学者奖”(2007),“吴玉章优秀学者奖”(2012)。

内容简介

《罪与欠》是刘小枫教授的学术论集,主题是探讨“罪”与“欠”的现象学差异与政治神学差异。《罪与欠》收入了《舍勒论负罪之在与信仰之在》《保罗书信中的“身体”初探》《哲人王俄狄甫斯》等六篇论文,内容涉及哲学、文学和宗教。

《罪与欠》的相关探讨起源于对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第58节“领会召唤与罪责”的研讨:既然海德格尔已经明确拒绝“基督教的人类学概念”,为什么他还要在这里讨论“罪责”?作者认为,海德格尔借助现象学的思考方式努力要从“罪”这个基督教的在世理解脱身出来,返回到基督教之前的、西方思想原初的(也就是古希腊的)在世理解。尼采已经指出过这条返回的路径:“罪”的原义应该是“欠然”,所有的受苦都应该从欠然的角度来理解……

刘小枫教授(1956生),重庆人,四川外语学院文学学士(1982)、北京大学哲学硕士(1985)、瑞士巴塞尔大学神学博士(1993)。1993年起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兼任教授。2002年起任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客座教授,2003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古典学研究中心主任。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责任教授、古典文明研究中心主任。

社会兼职:中国比较古典学会会长。

主要研究和教学方向:古希腊-罗马文史、中西方古典诗学、古典政治哲学。

主要著作:《诗化哲学》、《拯救与逍遥》、《走向十字架的真》、《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沉重的肉身》、《圣灵降临的叙事》、《现代人及其敌人》、《凯若斯:古希腊文教程》、《拣尽寒枝》、《儒教与民族国家》、《重启古典诗学》、《施特劳斯的路标》、《共和与经纶》、《设计共和》、《百年共和之义》、《比较古...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王佳乐
    世界历史依然是基督与敌基督之争,但是谁是“基督”,谁是“敌基督”,更加复杂。08-02
  • 陈归礼
    论灵知主义的那一篇最好。可结合约阿希姆一起看。10-10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