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卢安克
1968年生于德国汉堡,1996年毕业于汉堡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2002年取得WALDORF教育学校教师资格。1992—1994年作为国际交换生先后在东南大学,广西农业大学学习。
从1999年起,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桂林、河池等民族地区进行志愿教育工作,义务为当地学生讲授汉语普通话、艺术及科学类课程。现为广西河池地区东兰县板烈村板烈小学义务教师。
2003—2013年,在板烈小学开展教育活动,让学生观察、感受、用艺术创作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和理解。带领学生创作了电视剧《和平剑》《心镜》等作品,通过与学生共同创作来培养儿童的归属感和自我成长的力量。
其教育研究文章先后结集成《与孩子的天性合作》《是什么给我力量》《非目的的行为》《是什么带来力量——乡村儿童的教育》。其中,《与孩子的天性合作》已由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此外,卢安克利用课余时间翻译了大量德文教育著作。译作包括:《适合儿童的成长》《孩子成长的力量》《适合年龄的教育》《适合人类的教育》《适合人类的教育(补充)》《精神科学》《怎样培养直觉能力》《直觉作为研究手段》《通过教育去治疗》《适合人类的社会》等。

内容简介

乡村留守儿童最缺少的不是钱,不是被接到一个发达但陌生的世界,而是缺少一个属于自己的、像一个熟悉的家一样的地方。他们更缺少的是一个长久、稳定、只属于自己或自己班级的、比哥哥更有权威的大人在身边。这个权威需要给他们一个能用上自己的感受的机会,要能让他们与权威共同创建自己的环境和文化。他们需要的是根据真实感受,而不是根据胡乱发挥的想象而来的创作。这《是什么带来力量》想介绍的就是在这方面的一些经历和观察。¬——卢安克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安提戈涅
    昨晚书到手,就急煎煎地读了近一半。我不太喜欢把卢安克的文字定义为对儿童教育的思考,实际上他对感受力、意志力、自我认知的思考具有普遍意义,对科技的负面效用、外在观念影响力的认识也绝非局限在农村的儿童世界。我偏向于认为他是一个对于人性本质进行苦思的德意志式思想家,教育只是载体。1.18日书完。今天看守书店,顺便看完了这本书。耽误了太久。很多时候还是觉得卢安克理念先行、理念太多,我觉得他与孩子们始终有隔,也许他的认知不是对于孩子,而是对于自己。01-18
  • southstarj
    基督的精神更帮助他人,佛的精神更帮助自己。04-11
  • 林 卓也
    自己也做公益多年,深入山区现场之时也遇到了很多和卢安克遇到的一样的问题。很多并不“懂事”的志愿者,带着自己的所谓热血,只是短短的几天时间,就想要改变乡下的教育环境。 而卢安克没有说要改变教育环境,只是真正地溶入了那个环境,做着一般人看来豪无意义的活动。即使现在他的影响变得广泛之后,又有谁能真正的像他一样真正的溶入当地,做一些看起来根本没有未来的“研究”。我做了这么多年公益活动,我了解他的行为,但我也承认我自己做不到。我也知道,每年我接触的数百名大学生志愿者也做不到,每年我强调大家去山区要注意什么,总还是一直有人在犯着当年的错误。大部分人去短期支教几天,就把自己当成了救世主一般。提一个乡村儿童教育的相对面,同样需要被教育的,反而应该是想要去支教的城市志愿者。10-16
  • Glen
    卢安克的教学理念对做教育创新的实践者来说已经不能算新鲜,难得的是他在乡村地区的长期探索和实践,所以全书最有意思的部分是那些教学活动设计和实践记录。另外,书中卢安克的自我反思比比皆是,有时甚至到了琐碎的程度,让我会想这是多么纠结而又多么真诚的一个人啊。11-26
  • 木南
    卢安克的意义可能更大,可是唤不醒这个睡在槽里的国家。01-17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