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萨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年4月13日生于都柏林南郊的福克斯罗克,1989年12月22日逝于巴黎。侨居法国的爱尔兰小说家、戏剧家、诗人,同时用英文和法文进行创作,1969年因其作品“以新的小说和戏剧的形式从现代人的窘困中获得崇高”而荣膺诺贝尔文学奖。
刘丽霞,燕山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副教授,北京语言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在读博士。研究兴趣主要是现当代英美文学。发表过关于萨缪尔·贝克特的小说和戏剧的研究论文。目前的研究对象是当代英国小说家朱利安·巴恩斯。
曹波,2005年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英国、爱尔兰文学研究,兼顾文学翻译和旅游翻译。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各1项,以及爱尔兰文学交流会翻译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各2项;出版专著3部、译著3部、合著3部。

内容简介

《徒劳无益》出版于1934年,用英文写成,是萨缪尔·贝克特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包含十个相互交织的故事(其中几个故事脱胎于他的长篇小说处女作《梦中佳人至庸女》)。小说以都柏林为背景,以真实人物为原型(甚至包括詹姆斯·乔伊斯的女儿露西娅),完成了主人公贝拉夸从学生时代直至意外死亡的人生拼图。通过一系列充满反讽意味的相遇与别离,贝拉夸唯我主义的硬壳被接踵而来的女人们撞得支离破碎。书中孕育着贝克特后来的男女主人公们分崩离析的世界。

《徒劳无益》甫一出版,评论家埃德温·缪尔便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事件本身并不太重要,故事的关键在于其呈现的方式:睿智、夸张、过度。贝克特先生将一切都用到了极致,这就是他的艺术。有时候会沦为花言巧语,但在其极致时,有一种给人带来纯然快乐的精巧和天马行空。”


萨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年4月13日生于都柏林南郊的福克斯罗克,1989年12月22日逝于巴黎。侨居法国的爱尔兰小说家、戏剧家、诗人,同时用英文和法文进行创作,1969年因其作品“以新的小说和戏剧的形式从现代人的窘困中获得崇高”而荣膺诺贝尔文学奖。

刘丽霞,燕山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副教授,北京语言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在读博士。研究兴趣主要是现当代英美文学。发表过关于萨缪尔·贝克特的小说和戏剧的研究论文。目前的研究对象是当代英国小说家朱利安·巴恩斯。

曹波,2005年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英国、爱尔兰文学研究,兼顾文学翻译和旅游翻译。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各1项,以及爱尔兰文学交流会翻译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各2项;出版...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竹取
    我害怕那种直来直去的作者,他们对读者没有信心,用智力的百分之六、七十写作,也许是极限,用了百分之百,那太可悲了,这证明了他们的平庸和毫无天份。我用《徒劳无益》作为贝克特的入门正是基于这样的担忧,担忧《等待戈多》的炒作成分,事实上,我应该相信诺贝尔奖,不能因为本土作家的某种政治因素去质疑这一奖项的魔力不再。“徒劳无益”这个词有一种不着边际,虚无,和极度的抽象,比其他书名更不像是作者的敷衍之作,这样,我爱上了贝克特,他这些戏剧性的句子,每一个角色都是自省的哲学家,“无论哪一次,他都没有办法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停滞,甚至在最卑微的酒吧也是如此”,如果要自杀的话,“十月的威尼斯被认为不切实际而否掉了”,也许贝拉夸是一个被命运拖着走的消极分子,但他生命的每一分钟都在燃烧。我常常站起来朗诵这些句子。07-19
  • 全是废话,全是_____。03-01
  • 吾荐
    “事件本身并不太重要,故事的关键在于其呈现的方式:睿智、夸张、过度。贝克特先生将一切都用到了极致,这就是他的艺术。有时候会沦为花言巧语,但在其极致时,有一种给人带来纯然快乐的精巧和天马行空。”03-08
  • 杨知寒
    多少有点徒劳无益,书名合适。10-28
  • Alain
    早期尚未失语的贝克特真是好读,废话不羁而讽刺、粗俗却精巧,在字里行间漫溯,总归是欢愉畅快的游乐之感,即便有些许的感伤都是淡淡的,像风吹过田野上的野樱草和丁香,消逝于平静。06-18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