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黛娜•托马斯(DanaThomas),《新闻周刊》巴黎分社资深文化与时尚作家,她从1994年开始为《纽约时报》杂志撰写报导,并且在各种刊物发表文章,包括《纽约客》《哈泼时尚》《时尚》《华盛顿邮报》与伦敦的《金融时报》。她也是《哈泼时尚》杂志澳洲版巴黎特派员,以及巴黎英美媒体协会与海外媒体俱乐部成员。1996年到1999年,托马斯在巴黎的大学教授新闻学。过去15年,她为《华盛顿邮报》《新闻周刊》与《时代》杂志巴黎分社撰写关于时尚与精品事业的报导,她探讨精品工业黑暗面的文章鞭辟入里,揭发普拉达、古驰与巴宝莉等名牌不愿让大众知道的真相。

内容简介

一部奢侈品集团的成长史,两位天才时装设计师的辉煌与陨落史。

一部关于奢侈品牌的经典作品,一部揭露时尚圈黑暗与残酷内幕的纪实文学。

二十多年前,在艺术和经济景况皆乏善可陈的情况下,约翰•加利亚诺和亚历山大•麦昆登上了时尚舞台。他们都想掀起一场那个时代前所未有的时装革命,用自己大胆、性感的设计动摇了小资、极简的主流传统。

加利亚诺和麦昆有着相近的成长背景:敏感、内向、同性恋者、来自伦敦的社会下层、对时尚的爱皆因亲爱的母亲培养。尽管他们都年少成名,但二人的事业仍然历尽曲折。他们于1997年分别担任了LVMH集团旗下两个品牌的创意总监,老板是法国大亨伯纳德•阿诺特。

加利亚诺和麦昆在Christian Dior和Givenchy的影响超出了时尚界。他们鲜明的个人风格成为了媒体们的关注焦点。在这些天才设计师的帮助下,时尚奢侈品行业从一些家族管理的小规模企业迅速发展成为一个产值超过2800亿美元国际化产业。公司管理层们逼着时装设计师直面与日俱增的工作量和最后期限。对两人来说,这样的节奏时不可持续的。2010年,麦昆在其女装发布秀前三周,他亲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黛娜•托马斯(DanaThomas),《新闻周刊》巴黎分社资深文化与时尚作家,她从1994年开始为《纽约时报》杂志撰写报导,并且在各种刊物发表文章,包括《纽约客》《哈泼时尚》《时尚》《华盛顿邮报》与伦敦的《金融时报》。她也是《哈泼时尚》杂志澳洲版巴黎特派员,以及巴黎英美媒体协会与海外媒体俱乐部成员。1996年到1999年,托马斯在巴黎的大学教授新闻学。过去15年,她为《华盛顿邮报》《新闻周刊》与《时代》杂志巴黎分社撰写关于时尚与精品事业的报导,她探讨精品工业黑暗面的文章鞭辟入里,揭发普拉达、古驰与巴宝莉等名牌不愿让大众知道的真相。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祝羽捷
    这两天在读《国王与诸神》是能真正的看到时尚江湖的一本书,两位时尚帝国的国王约翰•加利亚诺和亚历山大•麦昆登真实经历。我有两次被麦昆弄哭的时刻,一次是看他的展览(野性之美)一次是看他的Neflix纪录片,一边哭也觉得自己纳闷,我也不是那么痴迷于时尚的人,后来明白了我痴迷于天才的跳脱和孤独。09-18
  • Vicky
    时尚是天才的跳脱和孤独,也是商人的美酒与毒药,看的到它的美,就要接受的了它的残酷,这个行业就是这么浪漫、这么现实、也这么酷。03-12
  • 深情的艾老师
    两位传奇服装设计师的人生起落,以及时尚商业帝国是如何崛起的。01-10
  • 徐子陵
    两位设计鬼才恰逢生于中产阶级崛起的年代,彻彻底底享受了时代的红利。他们的标新立异的创意和华丽浪漫以及野蛮原始的设计风格正好代表了中产阶级对民主和个性的追求,从而激起了品牌年轻化,国际化,民族化的浪潮。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宏观环境的变化不仅把他们带到了人生的巅峰,又使他们跌入了人生低谷。随着时尚界商业模式的转变,管理团队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媒体关注度和品牌曝光率上,而不是艺术本身。在这种情况下,设计师的自主权被削弱,工作量被无限加大,不幸跌落成了广告的“奴隶”。可见,决定个体发展高度的是时代、国家等大环境,而决定发展速度的则是个体的努力程度,在这意义上,我们要敬畏命运,珍惜幸福,拥抱不确定性。01-10
  • 琼璟
    读这本书的缘由是基于表姐F的推荐,机缘巧合又在B站发现了一位非常有意思的时尚up主ahalolo。让我对时尚萌生出了一丝兴趣。原先片面的认为时尚就是穿衣打扮,是肤浅拜金喧闹浮躁的一个产业,但这本书越读到后面越觉得时尚如同其它行业一样,也是一个非常有深度内涵的行业。天才设计师用自己的天赋勤奋甚至生命为这个行业一次次注入活力与色彩。但正如作者在最后所说的现在的时尚产业已经只关乎消费而非创造,它只是一门生意而已。读完对于天才设计师的陨落唏嘘不已。让我不禁反思现在的商业模式和消费行为到底会把人类带向何方?11-30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