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在理清了有关现代性的上述思路之后,我们再回到余虹的《革命·审美·解构》一书。我觉得《革命·审美·解构》的基本思路与上述思路可谓不谋而合,而且,可以说,上述思路的终点,正是余虹写作《革命·审美·解构》的逻辑起点,即从中国社会现代性的内在冲突来考察、阐释、说明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内在矛盾及其复杂的演进历程。余虹的基本思路是: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性主要体现为以梁启超为起点的现代工具主义与以王国维发端的现代审美主义及其冲突。这种现代性冲突的历史大致是:第一,学术化时期:从晚清的学术争论到五四新文学理论的双重现代性追求(文学革命论与文学自主论)。第二,政治化时期:五四后到80年代末,第一阶段五四后到文革是现代工具理论主义借助政治权力上升到独尊地位并排斥打击现代审美主义,理论上经历了“新写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两结合”三大革命现实主义的形态和话语。第二阶段文革后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现代审美主义借政治宽松时期全面复兴并在学术思想上压倒了现代工具主义。第三,90年代以来,是现代性冲突转化为后现代性对现代性的解构与再建构。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存悔斋主人
    如果想对20世纪中国现当代文学历程、本质有更深入、更深刻的把握,读一读这本书吧!11-20
  • 大明明
    重温现当代文学史,工具性和审美性,文学永远也在两极之间03-05
  • 哗拉啦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论述框架太陈旧了,政治-文学/工具-审美的二元对立实在没意思,阐释潜力也太有限了。本书稍有不同的地方是把五四到80年代统一划为“现代性”的政党政治革命时期,然而随后把其中政党实践与审美价值的冲突理解为“两个现代性立场”的冲突,并将之与西方所谓“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对比,仍是政治与文学的老话。从“现代性”角度统摄20世纪中国文论,对“现代性”本身的论述却不能令人满意。“文化转型”越来越多人研究,现在看来,用一个范式统摄一个世纪的做法局限性很大。由于题目太大,大多论述浮于表面,且作者实在太喜欢“第一、第二、第三”一一列举的“答卷式”写法,读着干枯。04-05
  • 魏晓波
    这本我也看过。可惜了。10-05
  • 辽北大地范德彪
    余虹很厉害,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信手拈来,对西方现代文论的掌握非常深入,特别是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的研究非常深。08-17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