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葛剑雄,历史学博士,复旦大学教授,从事历史地理、中国史研究,著有《中国人口史》(第一卷)、《中国移民史》(第一、二卷)、《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西汉人口地理》、《葛剑雄自选集》、《往事和近事》、《行路集》、《碎石集》、《剑桥札记》、《千年之交在天地之极:葛剑雄南极日记》、《走非洲》、《悠悠长水:谭其骧前传、后传》、《人在时空之间》等。

内容简介

作者不偱惯例,不以王朝起讫为统一的始终,不以定论成说为立论的依据,反观纷扰的昔日天下,立足真实的历史疆域,用凝练的笔触,厘清统一与分裂的长度,诠释统一与分裂的标准,穿透千年的时空隧道,追寻中国历史的分分合合。


葛剑雄,历史学博士,复旦大学教授,从事历史地理、中国史研究,著有《中国人口史》(第一卷)、《中国移民史》(第一、二卷)、《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西汉人口地理》、《葛剑雄自选集》、《往事和近事》、《行路集》、《碎石集》、《剑桥札记》、《千年之交在天地之极:葛剑雄南极日记》、《走非洲》、《悠悠长水:谭其骧前传、后传》、《人在时空之间》等。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陆钓雪de飘飘
    总之,无论占有或者治理,一个国家的疆域都不是越大越好。即使不存在自然和人文的障碍,一个国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无限制地扩大领土。一个范围适度的疆域才真正有利于政权的巩固,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西汉的“文景之治”出现在武帝大规模开疆拓土之前;唐朝的“天宝盛世”形成于东西两侧疆域收缩以后;明朝宣德年间放弃了对越南的占领,撤退了北方边界,却是一个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阶段;清朝的黄金时代出现在康熙和雍正年代,而当乾隆完成了他的“十全武功”,造就了前无古人的极盛疆域时,清朝已经开始走下坡路。04-09
  • 168 Hours
    没看出这个08年的修订版有什么创新内容包含其间,中华书局出这本书也恰逢04-08年百家讲坛的带动,使得这类“历史”“国学”类的“普及读物”雨后春笋般的出版。就内容而言,在90年代出一版的时候,读者和大众对此感到惊讶的最大原因,应该是书中两个紧密但又并不矛盾的结论:在中国历史大部分时间里不是统一,而是分裂(这就和一直宣传的“统一是主流,分裂是支流”看似矛盾),以及元以后统一却占据主导(这又契合了当下统独问题的舆论导向),因而这本书大部分篇幅都在讨论“统一”和“分裂”的标准是怎样的,应该如何来统计。全书基本脚注没有,尾注较少,且都为古文献,也没有相对的社会科学关于“统一”“分裂”的概念、案例分析。书中政治性话语还是相当多的,就这点结合上述的那个”结论“,不少读者也指出老葛是”内部人“~11-20
  • 東寫西讀
    葛剑雄先生在《统一与分裂》一书中用不可辩驳的事实告诉我们中国历史的主流不是统一,统一的时间远远低于分裂的时间,有时候割据政权相比大一统王朝对于区域开发贡献更为卓著,统一王朝在新开发地区征收的巨额赋税往往被运输到北方,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没有任何贡献,而割据政权脱离中央政权独立的情况下,原本被迫上交的赋税被留在了当地,推动了区域的进一步发展,例如五代时的吴越国,钱缪修建了海塘、钱塘江石堤,疏浚了航道,并在各地河流湖泊建造堰闸,用于泄洪蓄水灌溉,这样大规模的水利设施建设使得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了中国最主要的粮食产地,北宋时就有了“苏常熟,天下足”的民谚。又如清末太平天国弭平过后,清廷无力控制江南,地方督抚逐渐做大,兴办洋务、推行新政、建立新式学堂,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由此可见,分裂也绝非坏事。06-07
  • 邝海炎
    第一次读@葛剑雄 先生《统一与分裂》是大二,那时读得囫囵吞枣,只记下了一些“启蒙性”说法:分裂未必不好、统一时间比分裂要少。近日重读,在很多问题上受益良多。但老葛说杨贵妃吃的荔枝是由岭南运到长安的,难道他不知严耕望先生已考证,贵妃吃的荔枝是由涪州到长安驿传的?还是他不赞同严老观点?10-25
  • 青(求己)
    我读过的好书不少,但留下深刻印象启发我的至今的还没有几本,我还记得我初读《普天之下》时的震撼,原先那些陈腐的观念一扫而光,但今日再读,却疑惑多过收获,最重要的是中国的文化主义的问题,葛书中说中国的认同是文化而不是血缘,可又说中国可以包容不同的制度和文化,这我就奇怪,不认同中国的,中国也不认同的,能划到那个时候中国里面?尽管在王朝的版图之内。这就符合历史事实了?还有既然中国首先是文化认同,那为什么近现代的时候没把和中国同文同种的朝鲜和越南给化进去?反倒成了两个完全不同的民族?在我看来,在近代以前中国这个概念就不重要,重要的是朝廷,就如同梁启超所说的:“只知有朝廷,不知有国家。”而今天讨论中国却错误的把这个不重要的概念给凸出了出来,只能越讨论越糊涂~03-10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