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山本禾太郎(1889—1951) 著
原名山本种太郎,日本神户市人,曾出任日本关西侦探作家俱乐部的副主任,在文坛享有崇高地位。1926年6月,山本禾太郎以《窗》获得《新青年》杂志主办的侦探小说有奖征文二等奖,由此奠定了日后的创作基调——以大量真实素材如口供、鉴定报告等构成小说主体,辅以细腻的描摹和犀利的质疑,勾绘出社会上种种不公。1936年,他的《白川町杀人事件》在《神户新闻》和《京都日日新闻》同时连载,被评为战前“犯罪实录小说的双璧”之一。
赵建勋 译
国内知名日本推理文学译者,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开始翻译出版日本小说。已在中信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等多家出版机构出版了日本文学译作,包括高野和明的《消失的13级台阶》、天童荒太的《永远是孩子》、横山秀夫的《第三时效》等三十余部畅销作品。

内容简介

▲江户川乱步、森下雨村作序!

▲日本“犯罪事实小说”拍案之典。

▲《小笛事件》被收入东京创元社一九九六年出版的“创元推理文库”《日本侦探小说全集11(名作集1)》

▲《小笛事件》将作为日本犯罪史上的一部重要文献,具有永久的保存价值。

▲现场勘验报告、尸体解剖报告、法医鉴定、判决书等真实案件记录,参与感拉满!

▲知名译者赵建勋,《白川町杀人事件》唯一中文翻译者。十三年后精修出版,阅读体验更佳。

▲现实中的密室杀人案,自杀?他杀?冤案?还原真伪!

▲时隔十三年,内容更严谨、更精致、更用心。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发生了轰动一时的“白川町四人被杀案件”,作者以小说形式叙述了该案件的全过程,内含法医鉴定、现场勘验报告、尸体解剖鉴定、法庭辩护,真实且令人毛骨悚然。

该事件中四人离奇死亡,包括小笛和她的干女儿,以及两个邻居家的孩子。属于典型的密室杀人案,且唯一的犯罪嫌疑人是小笛的情夫——广川。小笛四人死亡当天,广川就与她们在一起,且没有不在场证明。

小笛在遗书上写道她与广川相约自杀,然而从现场勘验结果和专家们的鉴定看,死者死状奇异,几乎不可能是自杀,因而警方将广川抓捕,进行了长达近两年的调查和审判。最终因证据不足,广川无罪释放,到底是自杀还是他杀至今仍无定论。


山本禾太郎(1889—1951) 著

原名山本种太郎,日本神户市人,曾出任日本关西侦探作家俱乐部的副主任,在文坛享有崇高地位。1926年6月,山本禾太郎以《窗》获得《新青年》杂志主办的侦探小说有奖征文二等奖,由此奠定了日后的创作基调——以大量真实素材如口供、鉴定报告等构成小说主体,辅以细腻的描摹和犀利的质疑,勾绘出社会上种种不公。1936年,他的《白川町杀人事件》在《神户新闻》和《京都日日新闻》同时连载,被评为战前“犯罪实录小说的双璧”之一。

赵建勋 译

国内知名日本推理文学译者,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开始翻译出版日本小说。已在中信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等多家出版机构出版了日本文学译作,包括高野和明的《消失的13级台阶》、天童荒太的《永远是孩子》、横山秀夫的《第三时效》等三十余部畅销作品。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foraDream
    案件判罚遵循疑罪从无,并不代表广川就是明确无误被冤枉的好吗。作者带着"广川是无辜的被污蔑"的臆测的立场来写一本"纪实小说",大量描写广川的"不平"、"愤慨"的心理活动,甚至在宣布广川无罪之后激动地写道"法律是公平的,国家的审判是不会冒犯真理的!",太可笑了。小说本身写得也很枯燥乏味,浪费三个半小时看这本是我的问题。03-19
  • 摘得隋侯珠
    很差劲,完全是三流水准浪费时间。作者的预设是广川清白无辜小笛淫荡恶毒杀人自杀嫁祸情妇,文中数次描写广川的心理活动简直让人觉得可笑,作者太自以为是了。广川无罪的大前提是疑罪从无证据不足,并不是说他一丝是凶手的可能性都没有。看到结尾作者写律师心里明白小笛杀害无辜幼童的理由但是他出于职业道德三缄其口,只觉得好笑,一个好题材硬生生写成艳情故事。12-25
  • 城南小杜
    相较于一般的推理小说而言,本书倒更像是基于真实事件润色之后的非虚构作品,作者通过对原案件的诸多材料阅读分析,详尽细致的描绘出了整个案子的来龙去脉,且成功刻画出了牵连其中的人物的性格命运。既不失纪实文学的严谨,又让人对于如何破解真相产生了推究到底的乐趣。03-12
  • 自由卷
    案件本身是很吸引我的,但讲述方式实在过于繁琐,还加入了大量嫌疑人内心活动,庭审过程中控辩双方的你来我往还是比较精彩的,嫌疑人最终无罪释放,可案件还是存在疑点。这个案件里最令人惋惜的就是那两个无辜的小女孩。01-19
  • 知绘
    写作手法近似于调查报告,警察、检察官对于细节的审讯内容冗长反复,读来多少会感到枯燥。但案件本身确实很有看点,后半段法庭论破环节也非常精彩,整体来说还是一本相当不错的作品。“小笛事件”发生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那个司法体系尚不完善的年代,竟引起整个日本社会的关注,动员六所权威大学的专家参与鉴定,最终给出“冤罪”的结论。我会觉得这算是日本司法界“疑罪从无”的里程碑事件了。不过本书缺点也很明显。可能受制于旧时代观念,作者字里行间无时无刻不在透露对于受害者小笛的人格羞辱、性别羞辱。为了给嫌疑人脱罪,不惜贬低死者的生活作风,且毫不介意其特殊心理状态形成的生活背景、社会背景。以今天的眼光看,还是会让人感到不适。02-20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