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埃利·威塞尔 (Elie Wiesel,1928-2016)
作家,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生于匈牙利,二战期间和家人被纳粹关入集中营,父母和妹妹在集中营中丧命,他和两位姐姐侥幸生还。战后在法国的一家孤儿院生活了几年,于巴黎索邦大学完成学业,后移居美国。
埃利·威塞尔关心犹太人及其他受迫害族群的处境,呼吁世人谴责暴力与仇恨,曾获美国国会金质勋章、总统自由勋章,于1980年至1986年间担任美国大屠杀纪念委员会主席,并入选《时代》杂志全球100位影响力人士。1986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内容简介

《黑夜》是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埃利·威塞尔的代表作,回忆了他少年时代与家人在奥斯维辛和布痕瓦尔德两所集中营的真实遭遇。

1944年,二战接近尾声,针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却愈演愈烈。始终以为“集中营”只是谣言的匈牙利犹太人,包括威塞尔一家人被送往集中营。威塞尔的父母和妹妹相继死去。

威塞尔见证了集中营里惨绝人寰的苦难,无数信念和生命在眼前化为烟尘。然而,在黎明前的黑暗时刻,他仍然心存希望。《黑夜》让我们看见了残忍和慈悲的极限,每个人都能从中获得勇气。

···························································································································

▶《黑夜》的读者应该和《安妮日记》的读者一样多。这个孩子能够活下来,这是怎样的奇迹!——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

▶通过这个少年的眼睛,我们看见了残忍和慈悲的极限。我从他的勇气中获得勇气。这是所有人都应该读的书。——知名主持人奥普拉·温弗瑞

▶《黑夜》这本薄薄的小书有着骇人的力量。——《纽约时报》

▶《黑夜》将整个世界,甚至还有整个地狱都包裹进这不长的篇幅中。这是出自那个黑暗时期的文学佳作,值得在未来被一再重读。——《科克斯书评》


埃利·威塞尔 (Elie Wiesel,1928-2016)

作家,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生于匈牙利,二战期间和家人被纳粹关入集中营,父母和妹妹在集中营中丧命,他和两位姐姐侥幸生还。战后在法国的一家孤儿院生活了几年,于巴黎索邦大学完成学业,后移居美国。

埃利·威塞尔关心犹太人及其他受迫害族群的处境,呼吁世人谴责暴力与仇恨,曾获美国国会金质勋章、总统自由勋章,于1980年至1986年间担任美国大屠杀纪念委员会主席,并入选《时代》杂志全球100位影响力人士。1986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室内滂沱
    比阿列克谢耶维奇写得还好,非常纯粹的自我书写,只讲述亲身经历,不站在知识角度(以及尽量不站在事后角度)去尝试拆解这一切发生的原因和其运转系统,一切都在叙述文本中航行,是作者犹太人务实的结果,也是其经历过奥斯维辛后一切精神层面全部死亡的结果。当种族灭绝正在发生,所有人伦常理和天地规律皆重新洗牌,泥巴成为造物主给人最好的馈赠,雪水成为唯一的食物。威塞尔这文笔这题材能得文学奖了,看来真正痛彻的体验能够催发人的敏感。法版后记又提到书稿经过了编辑和译者得当的删减重组,这种适当的简化比一团乱麻的事无巨细看上去好很多。09-12
  • 猫弟 maud
    “而现在,我不再祈求,不再会发出哀鸣。恰恰相反,我觉得自己非常强大。我是原告,被告是上帝。我睁开了双眼,我很孤独,在这尘世中孤独得可怕。没有上帝,没有同类。没有爱情,也没有怜悯。我只是一撮灰烬,却比无所不能的上帝更强大。”03-03
  • 哭之笑之
    奥斯维辛幸存者的回忆,没有戏剧性,只有类似纪录片的残酷与灰暗。其中最触动我的是作者对自私心的反思:“但愿我找不到他。如果我能够摆脱这个沉重的负担就好了,我可以集中一切力量为自己的生存而斗争,我可以只顾自己了。”很快,我就感到羞愧。我没有哭。不能哭,这让我难过。但是我已经没有了眼泪。在我内心,如果在我薄弱的道德意识深处翻寻,也许会找到这样的叹息:我终于自由了……我们作为自由人的第一个动作是冲向食物。我们想的就只有这个。我们不想报仇,也不想父母,只想面包。回忆录其实是很不可靠的,甚至记忆也会欺骗主体,只有通过疼痛,直面黑暗的自我,才能看见一种承担。有过这些想法并不可耻,重要的是能承认,而不是掩饰。这样的文字更显出一种勇气,也更让我感受到死亡的残酷。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04-13
  • 神之眷
    回港飞机上2小时读完。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的作品。纳粹集中营的黑暗早已被各种作品反映过,但读到作为儿子的作者,在绝境之中产生了放弃患病的父亲,拿走父亲那份口粮独自求生的念头时,我仿佛被奥斯维辛的《黑夜》所笼罩。03-21
  • mooncake
    对苦难如何摧毁信仰和人性的真实记录02-27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