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刘禾 (Lydia H. Liu),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比较文学与社会研究所所长、东亚系人文讲席终身教授、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双聘教授。1990年获美国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曾任伯克利加州大学比较文学系和东亚系跨系教授及讲席教授,以及密西根大学比较文学和亚洲语言文化系跨系教授及讲席教授。1997年获美国古根汉(Guggenheim)学术大奖。英文学术专著包括:The Freudian Robot: Digital Media and the Future of the Unconscious(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10), The Clash of Empire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4),Translingual Practic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Tokens of Exchange (主编,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9),Writing and Materiality in China (与Judith Zeitlin 合编,Harvard East Asian Center,2003),The Birth of Chinese Feminism (与 RebeccaKarl 和高彦颐合译著,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13)。 中文著作:《六个字母的解法》(中信出版社,2014)、《语际书写》(香港天地出版社,1997)、《持灯的使者》(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跨语际实践》(Translingual Practice的中译本,三联书店,2002)、《帝国的话语治》(The Clash of Empires 的中译本,三联书店,2009) 等。

内容简介

在过去十多年中,资本主义全球化伴随着对文明身份的重新强调,再一次把经久不衰的文明和历史议题凸显出来。《世界秩序与文明等级》一书寻根溯源,对这些议题做了研究。它揭示出,欧美国家宰治的世界秩序在过去五百年之间是怎样形成的,“西方”文明又如何将其治组织和知识形态上升为普世的标 准。这些标准所设置的时空等级将非洲以及大洋洲(还有其他土著人)等无国家的社会置于“化外”,将亚洲社会定义为“半文明”,而欧洲和北美的资本主义社会则处于文明的最高端。正如《世界秩序与文明等级》的主编在序言中所指出,这一套文明标准到了20 世纪演变为世界各地人群的自我认识。而今欧美国家的霸权开始遭遇挑战,其文明霸权的地位也重新受到质疑,随之而来的则是人们对未来世界秩序的呼唤。

书中论文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包括地理大发现、殖民时代的国际法体系、万国博览会等,十分具象地绘出了欧洲现代性在19至20世纪殖民扩张盛期的等级景观,其中有些论文梳理了文明理念的译介过程及其特点。无论是对当代世界秩序的历史感兴趣的读者,还是关注当今全球文化治的读者,这部文集所提供的详细研究和批判性的思考都不无裨益。

刘禾 (Lydia H. Liu),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比较文学与社会研究所所长、东亚系人文讲席终身教授、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双聘教授。1990年获美国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曾任伯克利加州大学比较文学系和东亚系跨系教授及讲席教授,以及密西根大学比较文学和亚洲语言文化系跨系教授及讲席教授。1997年获美国古根汉(Guggenheim)学术大奖。英文学术专著包括:The Freudian Robot: Digital Media and the Future of the Unconscious(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10), The Clash of Empire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4),Translingual Practice (Stanford University Pr...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渡家
    现在很流行这种装腔作势的东西吗?05-03
  • weictsai
    今天入手。主要讀了劉禾談〈國際法的思想譜系〉一文。裡面引用了Arneil批評洛克(John Locke)自由主義政治理論的先決條件是北美殖民地的奴隸主種植園制度,回想起當年研一時熬夜讀完這篇林開世老師的課堂閱讀材料。不過本文的寫作雖然是偏重理論探討,不過文章架構算是四平八穩,頗見功力,把國際法跟人權背後的預設的文明/野蠻意識形態梳理得算是清楚。另外她關於文明的概念先於文明一詞出現,並且應該注意其對應詞野蠻更早出現的批評,其實也可以套用在民族(nation)的現代起源論調上。另外Rebecca E. Karl談亞細亞生產方式在1980年代作為一種民族主義與現代化典範的復活一文也可一讀。至於這書跟全球史的關係,我覺得其實沒那麼緊密,也沒跟現下主要的全球史理論典範對話。但光讀單篇論文還是不錯的。07-26
  • 陆钓雪de飘飘
    现代学科与文明等级论的共生关系极为密切,人类学尤其如此。作为一个新兴学科,人类学脱胎于欧洲人在海外的殖民经验,它研究的对象是殖民地的土著。日本人类学的兴起也和日本对朝鲜以及中国的台湾和满洲地区的殖民统治直接有关,其研究对象同样是日本殖民地的土著。那么,谁是中国人类学家的研究对象?刘大先对晚清和民国的人类学(和民族学)话语进行了回顾与分析,他认为,中国人类学家同样接受了文明等级论的逻辑,然后也同样将其本土化。与日本不同的一点是,中国的第一代人类学家把欧洲殖民地的治理理念主要应用于本国少数民族、特定汉人社区、偏远地域和边缘族群。吴文藻、费孝通、林耀华等人的早期工作即是代表。但是,应该特别指出,这种置换对象的努力始终充满了张力,导致“以自我为西方的他者”和“从自我分解出他者”的两个模式共存。08-03
  • 张茶客
    材料很多,可以开阔眼界,但严重不如预期。文明论作为一种“根本的、隐秘的”意识形态,究竟如何与其他社会思潮和历史进程发生互动?例如,它如何为民族主义注入动力,如何与左翼革命相互转化?还是没有充分展开这些问题。毕竟,单纯谈文明等级是很单薄和流俗的。07-23
  • Ducky鸭仔
    其实蛮喜欢书里的文章,只是一学期下来仍旧不懂discourse analysis是什么……03-23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