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吴座勇一,1980年生于东京,东京大学博士,日本中世战争史》获第12届角川财团学艺奖。

内容简介

历史上最大的事件”。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中世与近世之间
    先提高下评分,毕竟不管从内容本身还是译文质量以及出版社选题,都值得鼓励。对于上面的两条评论,也早在意料之中,所谓希望从幕府视角看应仁之乱,无非指传统的政治史宏观史角度的解读,日本虽然有关应仁之乱的专书并不多,但多卷本通史里面基本是这样的叙事,如何取得突破是新生代学者的主要工作,本书的价值恰恰是提供了一种微观视野,以经觉、寻尊的叙事对这场战乱乃至中世生活史加以论述,并非纯粹的政治史军事史著作。但是这类书显然并不适合国内的读者,出版社必须意识到国内读者基本是日本史零基础,别说应仁之乱,就算室町幕府的基本知识都不具备,突然接触大量的人名地名不晕才怪。所以最合理的还是引进多卷本以及人物传记之类,先有一个框架再接触这类书更好。另外本书对于左派史学的批判其实也值得中国史的研究者学习反思。05-06
  • 完蛋了的国王
    本书条理清晰,复盘了应仁之乱的前因后果,但问题是格局意外的小,给兴福寺和尚及大和国人的篇幅占到全书的一半,视角这么窄主要是因为引用的史料是和尚的日记,拘泥于私人日记是日本中古历史著作的老问题了,格局太小,几十骑两三百杂兵的战斗,老和尚的吐槽云云也拿来写,读来竟有一种贻笑大方的喜感,相比之下西军主帅山名,主力大内等一时豪杰都是一笔带过的戏份,固然有视点的选择,也不至于厚此薄彼到这种程度。大和国在后来的战国时代无足轻重,这种没落的处境一直延续至今,作者一味强调大和国几方势力在应仁之乱中的核心作用,反倒显得有点荒诞了……再者,在点评幕府的作用时,过多引用其他作者的观点,冲淡了作者本身的观点,幕府到底是时代的废弃物,还是力挽狂澜却功败垂成,到最后都没有一个定论05-06
  • 惠山老翁
    对照原书,第44页第三段最后一行删减了「中華人民共和国の国連加盟問題のようなもので」一句。其实不太觉得吴座勇一从兴福寺出发的视角有什么问题。就像他最后要把应仁之乱和一战摆在一起考虑一样,大和国的众徒国民仿佛就扮演了一战前夜巴尔干的角色,早期反筒井势力 (越智、箸尾、古市、经觉) 背后的支持者是畠山持国,之后其成为了义就一方的基干力量,筒井势力 (筒井、成身院) 相反则成为了拥护政长的势力,所以作为应仁之乱引爆点的畠山家督之争,其隐患可谓早就埋伏在了大和。当然这本书要读出兴味来,背景知识的储备是一大关键。07-07
  • 虾米
    国家治乱的原因,总有一个公式可以套用,人物忠奸、阶级斗争、历史必然、经济决定论,等等。但应仁之乱没有这样便捷的公式,毋宁说,作者在“乱”中整理出许多线头,每一个线头既是因也是果,它们像多组多米诺骨牌那样,推倒一组,其余的也跟着一块儿倒。所以,本来仅仅是畠山氏一家的家督之争,竟作为导火索引起全国性的一场大乱。所谓牵一发而动的“全身”,即大名族内和大名之间的斗争、北朝与(后)南朝之间的斗争、奉公众奉行人与幕府和大名之间的斗争、土一揆国一揆等底层民众与特权阶层之间的斗争……如此,整个日本的统治结构于微观与宏观的双重视角下,赫然呈现出来。另外,统治者为减损而采取的最优措施,并没能防止动乱的进一步扩散,反如蝴蝶效应一样推波助澜,在在证明历史的发展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也让人对人的理性之局限生出无限感慨。05-19
  • 陆钓雪de飘飘
    应仁之乱:应仁元年(1467)至文明九年(1477)。具有新兴势力山名氏向以霸权势力细川氏为中心的幕府秩序发起挑战的特征。但是山名宗全最初绝不期望与细川胜元展开全面战争,目标仅仅是军事介入畠山义就与畠山政长之间的局部战斗——御灵之战,帮助畠山义就取得胜利而已。细川胜元的反击,与其说想积极地、攻击性地打倒山名氏,倒不如说担心抛弃畠山政长会损伤作为大名的面子,无奈之下才选择报复。东西两军都希望短期决战,战争却走向长期化,呈现出动员足轻和乡民开展总体战的样貌。最终,因为被东军切断了补给线,西军投降,战争结束。但东军诸将也损失巨大,连以钢铁般团结著称的细川氏一族日后也内斗不断。没落的参战大名被甩在了后面,所谓的“战国大名”崛起了。无问古今东西,人类也许总是在重复着同样的错误。05-22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