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余英时,原籍安徽潜山,1930年生,香港新亚书院文史系第一届毕业生,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曾任哈佛大学中国史教授,耶鲁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香港新亚书院校长兼中文大学副校长,1987年起任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讲座教授。2001年从普林斯顿大学退休。著作包括《汉代中外经济交通》(英文)、《后汉的生死观》(英文)、《方以智晚节考》、《论戴震与章学诚》、《历史与思想》、《史学与传统》、《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现代儒学论》等多种。

内容简介

士在中国史上的作用及其演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现象,决不是任何单一的观点所能充分说明的。但是无可争辩的,文化和思想的传承与创新自始至终都是士的中心任务。从文化史和思想史的角度出发,《士与中国文化》所企图观察和呈现的是: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的精神风貌。不用说,这当然只能是一种宏观的历史。但宏观若不能建筑在微观研究的基础之上则将不免流于空泛而武断。因此《士与中国文化》不取通史式的写法,而是一系列的史学专题的研究。作者余英时在各历史阶段中选择了若干有关“士”的发展的中心论题,然后对每一论题进行比较具体而深入的分析。希望能通过这一重点的研究方式以展示“士”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Mnemosyne
    现代知识人发展自传统“士”,将许多现代价值的实现如公平民主法治等,看成自己独有的责任,此一方面滋养了他们自以为高尚的心理优越感,一方面又阻碍了群众的社会参与意识,最终易演变为民族发展的巨大障碍。这是因为“无恒产而有恒心,唯士为能”的时代已一去不返了。06-28
  • 筱堂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此为今冬读书最大之收获。二〇一二年二月二日阅讫,时在壬辰春正月十一,吾友丹枫大喜之日也。筱堂记于宁乡梅家田。02-02
  • 风间隼
    好处:1,《近世宗教伦理》一篇狠狠打了韦伯的脸,解气;2,从精神层面对士阶层的形成和演变做了细致的梳理,尤其对士在几个关键历史阶段的群体自觉和内心自觉的分析,体现出了文化史的长处。3,对我而言是一通儒学源流的科普。不足:1文化史缺了社会史的辅助,一味强调”理念先导“,”精神取向“,难以对士的大多数作出有效的勾画,更昧于整体社会结构;2韦伯式进路的文化比较视野比较生硬,以”知识人“概念将弃圣绝智的道家与儒、墨划归一处,却对同样重要的知识群体法家不置一词;3过于儒家视角,低估了释、道的影响。01-30
  • 安提戈涅
    司马迁写《滑稽列传》有自托身世之意,余英时对“士”这一知识分子身份的关注也是自我指涉、自我理解的。一些观点的年代感颇强,如今看来已是学界常识(这固然是好现象),譬如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之自我觉醒的论述并无新意,对韦伯等人社会学方法的借鉴也略显刻意与过度。前四章于我启发最大,诸子百家的起源问题,旧有刘歆、今有冯友兰吕思勉等人的解释,余英时从礼崩乐坏之后的社会里挖掘出为“私”为“家”的个体知识分子身份萌蘖,角度又是一新。此时的“势”与“道”之争,与魏晋时期的“名”与“情”之抗衡,多少有些关联。后几章对于士大夫与商人关系的转变之说,可与《梦醒子》对读。PS:《儒林外史》里周进之所以能去考试,也是商人捐助之故,这本身就是一个关于“四民说”变化的新隐喻了。04-09
  • #Nani?monai
    怎么评价呢?读到了《汉晋之际士之新自觉与新思潮》并没有传说中的神乎其神,甚至可以说有点失望……不过这样的尝试还是有益的。总之,没觉得余英时是什么阎步克比不上的高山,一如没觉得钱穆完秒田余庆一样……(我是故意差一辈写的……)10-11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