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马克斯•伯格霍尔兹(Max Bergholz),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教授民族主义、暴力和巴尔干半岛的历史,并从事欧洲现代历史的研究。主要关注领域为种族灭绝与人权,尤其专注于从微观动态的层面考察20世纪波黑、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等地区多民族社区的和平与冲突。译者:何其原,媒体人,曾在多家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任职,主要从事相关信息的编译工作。

内容简介

★讲述一个波斯尼亚小镇里熟人相杀的血腥故事,揭开尘封的历史记忆★挑战对族群划分、民族主义和暴力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假设★以细节呈现族群冲突、暴力事件的复杂性★富有历史纵深感,连接过去、当下与未来1941年夏天,巴尔干地区的一座小镇爆发了一系列集体暴力事件。一开始,一群武装力量以“克族人”自居,对他们眼中的“塞族人”展开了无差别的杀戮。一部分被追杀的人躲进森林里逃过一劫,随即组织起来,向屠杀者实施报复。大量手无寸铁的无辜平民遭到波及,财产被洗劫一空,村庄被烧成白地,他们或被农具击杀,或被淹死在河里,或被扔进深不见底的洞坑。在杀戮最激烈血腥的48小时里,有男女老幼近2000人的生命被昔日邻居夺走。对于这场发生于克罗地亚独立国政权下的悲剧,以往的历史研究者大多归因于族群冲突,直到一捆破旧的蓝色文件夹重见天日。《何故为敌》作者循着这份官方档案提供的线索,深入事发当地,采访了众多当事人,结合大量一手史料,开始追寻一段被人遗忘的历史,并最终发现,这场屠杀中的许多人都兼具加害者与受害者的双重身份,他们原本并非什么“克族人”“塞族人”,而是共同生活、不分彼此的邻居。他揭示了地方杀戮所造成的动荡实际上是创造了对民族性的全新认识,不是族群冲突引发了暴力,而是暴力生成了相互敌视的族群。马克斯·伯格霍尔兹(Max Bergholz),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教授民族主义、暴力和巴尔干半岛的历史,并从事欧洲现代历史的研究。主要关注领域为种族灭绝与人权,尤其专注于从微观动态的层面考察20世纪波黑、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等地区多民族社区的和平与冲突。何其原,媒体人,曾在多家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任职,主要从事相关信息的编译工作。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死透气了
    在美国时买过英文版,厚厚的一本,买来后只读了导言。之后参加了一次康奈尔大学出版社社科部主任的座谈会,主任说这本书是他这些年编辑的最佳著作,不由对此书向往不已。如今“理想国译丛”极有眼光也极有胆识地引进此书(很多出版社估计一听到此书写的是族群暴力就被吓退),我终于知道这本书好在那里。简单说,这是历史社会科学at its best。原书标题意味深长:暴力往往不(只)是结果,而是原因,因为暴力很有诱惑,可以带来很多好处,而族群边界和族群意识往往不是暴力的因,而是暴力的果。12-27
  • 鱼子烧
    有新的启发,但是作者经常控制不住反复论证已经说过几十次的话让人看得非常疲劳02-08
  • Berlinka
    颇为受用。作者选择了最一团乱麻的波黑小镇地带进行他对暴力微观机制的考察。强调宏观和中观层面既有研究对解释巴尔干暴力的无能,于是从地方性的微观机制入手。论述有反复冗赘之嫌,但瑕不掩瑜,路径清晰:暴力不仅具有破坏力,更具有生成力,恰恰这种生成力却被当代学界忽视(起码在巴尔干地区)。巴尔干的暴力,现如今依然只被当成是“自古就有的仇恨”这种一刀切的解释来理解,也正是这种理解,弱智化了对当下政治和日常生活的认知。面对缺乏理解的眼前困境,和看不到改变的未来,作者的问题非常令人不安:邻人的暴力,以及对此的讲述,是否最终成为我们手中的选择?另外,文末谈到“后冲突民族主义”,即突发的民族性,很受启发,像是开了一条新路。01-04
  • 2024年了,有的世界歌舞升平,有的世界战火纷乱。人性的光与恶分明依旧。所谓的大年初一,看到的所有祝福仿佛是一个平行世界。02-10
  • 笨笨
    原本和平的小镇是怎样随着二战开始、乌斯塔沙的介入而一步步成为族群冲突及种族灭绝的中心,作者给出了非常微观而具体的观察。我印象最深的有三点,第一是这个地区原本的人口结构是塞族最多、克族第二、穆族第三(但比前两个民族少很多),所以乌斯塔沙推动针对塞族的种族清洗之前还需要吸收穆族才能勉强凑过半数;第二是乌斯塔沙一开始的中坚力量还都是些地方中产阶级和士绅,但真正推进种族清洗靠的是吸收进来的地痞流氓,这个变迁即使放在今天看也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第三是在9月针对克族和穆族的屠杀中表现最活跃的切特尼克组织在1944年后针对东正教徒也开展了清洗,极右翼之间真的没有那么大区别。03-02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