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杨念群自选集》(2000)、《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2001)、《雪域求法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合编,2003)、《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2006)、《何处是“江南”?——清朝正统观的确立与士林精神世界的变异》(2010)等,主持《新史学》丛刊(中华书局版)及“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丛书。主要学术兴趣是中国政治史、社会史研究,并长期致力于从跨学科、跨领域的角度探究中国史研究的新途径。

内容简介

☆ 著名杨念群教授,《何处是“江南”?》之后,另辟新径之作——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无阴无晴
    在这个关节眼下,万事都求诸高层下断语的时候,还有胆量讨论五四,值得肯定05-01
  • 文景
    杨老师这本新书是有底本,但这次增添了一倍以上的篇幅,新增的内容不止一章呦。04-16
  • 沽上凡人
    大失所望。这个标题还是太有迷惑性了。本质上是借五四为由头,梳理近代与社会有关的各种思潮,但思辨性太强,逻辑性较低,看两段就忘了核心观点是啥了,内容跟五四,或者说跟人们平时认知中的五四,相关度比较低。05-10
  • セシ♪
    如今提起五四人人都能说一句德先生与赛先生,本书则将五四放入一个更长的历史维度里,去考量那一代知识分子面对国家存亡和社会改造的历史抉择。关于个人主义兴衰的这一章我个人非常喜欢,在引入欧洲思考模式时,能在中国本土站得住脚的,其本身都可以在中国历史上寻得踪迹。放眼中国历史与现状,“个人”往往只是讨论问题的出发点,而不是目的。而个人主义的妖魔化也就从这一时期一直延续到了当代。“尊重个人独立自主之人格,勿为他人之附属品”,仍需共勉。06-15
  • 维舟
    由“社会”视角切入,不无洞见,五四时期可算是中国“社会”的自觉,此前可说自在而无意识,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也自此始。不过最终,中国的强国家传统还是将这个“社会”重新组织化了,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反复出现的状况:从小共同体中脱嵌出来的个人,最终都只是国家再组织化(“编户齐民”或“单位人”)的前奏。对五四而言,悲剧在于,个人主义和“社会”都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实现国族自强自立的工具。本书可参照许纪霖《天下国家》与德里克《革命与历史》来看,后者尤可为本书补上论述,即这一“社会”的自觉促成了1920年的社会史论战,为后面的革命铺平了道路。05-26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