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翟志勇,清华大学法学博士、哈佛大学东亚法律研究中心访问学者。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编《代议制的基本原理》,译有《身披法袍的正义》等。

内容简介

《从《共同纲领》到“八二宪法”》的核心问题意识是,现代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宪法,以及宪法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新中国宪法史一路磕磕绊绊,终于在以“八二宪法”为开端的改革宪法阶段稳固下来,“八二宪法”是否仍有足够的空间容纳时代的大变革?

★重新梳理看似“失败的遗产”的中国宪法史,藉此透视现代中国的建构路径,理解“宪法何以中国”。

★以历史主义的视野和方法,内在地描述中国宪法的动态演进过程,但并未被浪漫主义的民族文化诉求诱惑,而是转向以历史为公器的普遍主义反思。

★不仅关注中国宪制的发生学,也关注世界法权秩序的重建,思考中华民族成为世界历史民族的使命。

比起美国稳步演进的宪法史,中国几经更迭的宪法史,看似是一笔“失败的遗产”。但问题是,人们是否可以抛开历史而理解现在?是否可以凭空制造出理想的宪制?所谓“失败的遗产”难道不是妄想凭空制造出“美丽新世界”的产物吗?抛开这笔“遗产”,人们是否有可能理解新中国宪制的本质以及构想未来宪制的可能方案?

中国宪制的发展必然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看似截然的断裂,实则有内在的关联;未来中国的宪制更不可能抛弃与这笔“遗产”的历史联系,甚至可以说,只能从这笔“遗产”中生发出来。

《从《共同纲领》到“八二宪法”》旨在探究一个困扰中国人一百多年的问题,那就是“宪法何以中国”:

——为什么自清末以来,中国需要现代宪法这么一个西方舶来的“劳什子”?

——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宪法,以及宪法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

——新中国宪法史一路磕磕绊绊,终于在以“八二宪法”为开端的改革宪法阶段稳固下来,但“八二宪法”是否仍有足够的空间容纳时代的大变革?

——既往的宪法史(的经验教训)是否足以让国人据此设计一套社会主义宪法演进的基本法?


翟志勇,清华大学法学博士、哈佛大学东亚法律研究中心访问学者。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编《代议制的基本原理》,译有《身披法袍的正义》等。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文森
    2021年5月。早年读方流芳、王人博先生的词义考和关键词研究,种草了历史法学的况味,后阅《1840年以来的中国》诸篇,心中乃发芽渐茂。此书虽取时较短(1949以来),然而方法和主义上愈感清晰。如作者所说,公法的法理学要么容易被意识形态所捕获,要么容易被政治理论所裹挟。在有限航域中,欲将研究有效推进,须在意识形态上有所开放,具一定政治理论基础,在理论而下的规范文本层面,寻求沿革的厘清与历史的观照。如此回瞰,我国社会主义宪法的历史传统得以凸显,如同一个象征,吁求着方法论的革新和转向,或增加历史法学这一航向。及此,经过“法的中国性”“中国的近代性”的奠基,“从何时到某点”的法的历史叙事已得相当实践,日渐成熟,“宪法的中国学”应运已得雏形。此书基于文本和历史,可读门槛低,有“科普向”跨圈潜质。05-12
  • 法妹儿
    宪法何以中国?历史使然。监察权与宪法之间的关系,三年多来已经鲜有讨论,根源可能还是在党法关系,而后者的核心又在党内法规的问题,在论争中体现出来的则是检察权与监察权的衔接问题。技术层面与理念制度永远阴阳相生。共和宪法的世界主义面向源自共产主义理念,背后是黑格尔—马克思的构想,与康德世界主义方案有相当距离。05-11
  • Antonio Ko
    多的也不说了,简短一点:我爱翟师!06-11
  • 秦福貴
    不在此多言,但本身这不仅是填补了一个本不该空缺的学术巨大空白,且仅就内容而言,对于法学、政治学、党史研究等等学科而言都有其价值,亦或者本身只是对政治八卦有些许兴趣,这本书都能有所收获。05-31
  • 丛林小茂茂
    1.我党一直在做的,就是将某种政治关系进行法律化的表达。2.有关最高国务会议的研究,填补了我的知识空白。3.也许当下的小组政治,可能像最高国务会议一样,未来将导致“宪法危机”。07-02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