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张循(1978— ),四川成都人,复旦大学专门史专业博士,2015—201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访问学人。现任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史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思想史和文化史。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西部项目课题各一项。代表性论作有《汉学的内在紧张:清代思想史上“汉宋之争”的一个新解释》《义理与考据之间:蒙文通先生的经学历程》等。

内容简介

从政治或思想角度分别对“汉宋之争”进行的研究已经不少,《道术将为天下裂》则将此二角度结合起来考察,并提出新的解释。有别于前贤较多注意高层的统治者,《道术将为天下裂》将眼光向下看——“汉宋之争”不仅是少数专业“学人”探讨的学术问题,同时也是大量一般“读书人”广泛参与的热门话题。“读书人”往往因为对科举之学抱有不同态度而沾上汉宋的意气之见,正是他们的不断卷入使得汉宋的争辩成为弥漫一世的风气。少数专业学人的“汉宋之争”则属于思想史的问题——当儒学发展至清代“汉学”的阶段,考据的兴趣被激起而难以扭转,与义理、德行等层面之间愈发离异乃至分道扬镳,由此呈现出“道术将为天下裂”的局面。然与此同时,作为整体的“儒学”的理念依旧强固,又绝不能允许这种情况真正出现。既难以抑止考据的兴趣,又必须限制这种兴趣的发展以防止它同义理、德行等层面脱节,清代汉学(家)始终处在这种内在的紧张之中。此即“汉宋之争”在思想史上的含义。可以说,“汉宋之争”是儒学在清代的新发展给自身带来的新问题。


张循(1978— ),四川成都人,复旦大学专门史专业博士,2015—201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访问学人。现任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史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思想史和文化史。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西部项目课题各一项。代表性论作有《汉学的内在紧张:清代思想史上“汉宋之争”的一个新解释》《义理与考据之间:蒙文通先生的经学历程》等。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时间与玫瑰
    朱维铮先生晚年弟子 川籍学人 新史学大会新识 感谢循兄惠赐大作 老朱待弟子之严苛于其后记可见 唯有如此 方能严师出高徒10-28
  • 楚庄
    2007年张老师博士毕业,我们是他带的第一届新生。他上课非常有意思,我很喜欢他。张老师教我如何读书做学问,可惜我那时什么也不懂,辜负师教。本书是他在博论基础上十年磨一剑的作品,谈基本问题,与艾尔曼余英时等大师对话。非常精严,许多地方极具洞见和启发性。10-29
  • 广告位招租
    在讲烂了的汉宋之争问题上别出新意,其勇气和创见自不待言。特别注意"思想以外"的视角,关注一二思想家外的一般为数众多的读书人,留心时代氛围,从而将思想家置身其中,发掘思想隐幽于大环境之中,具有方法论上的意义。最后部分奔着汉宋之争的"本质"而去,全然不同于前人之说,并欲下接现代学术的分科,虽只是非常谨慎的提醒,但已有宏大气象,评论中不少人也都对此感兴趣。附录一篇其实也并非一般拼凑,而是与正文相续。11-10
  • 須菩提
    不能说不好,也不能说太好。作者在这里提出了很多新颖的观点,梳理学术史自不必说,我觉得全书可以分成两个重要的地方。一则讲清代的汉宋之争,这是最核心的论题,但不同于以往的论述,作者将清代的汉宋之争内化成只属于汉学(清学)内部的两层意蕴之争,“穷经与进德,考据与义理”,有意的消解传统的清代宋学观念,而将传统的说法解释为“义理和理学”结论不好说对不对,至少是一个新视角,其实它的大背景说到底也还算是钱穆余英时那一脉得所谓学术内在演化说法,所谓汉学内部的争端,也就是清学(自行演化)的正常演化的过程。第二点,在文中彰显不多,但其实是更为重要的问题,即晚清的学术转型,倘若没有西学激荡,是否如作者所说的因汉学内部已经产生的分裂,通人不存只有专家,由此而进一步的学科分裂乃至现代学术的建立,然而,稍有常识的人..11-20
  • 极个别同志
    朱维铮弟子,看得出来是一个很用力思考也很费心找材料的好学者,也确实多有新意和通达之见,但可惜不足够聪明,常常给人感觉就是“未达一间”。正文字数其实很少,对于论题的完成度不高。第二章的普通知识阶层视角很好,可惜没有充分地展开。对思想主体的身份的分辨是一个很好的思路,但是思想史的路数似乎又限制了对思想和学术的真正理解,常常流于表面,有形无神,且多有以材料迁就观点的嫌疑。对于“新义理”说的批判大快人心,那帮人真的太烦了。概念处理不够精细,行文常有枝蔓,语言比较平弱。总之,作者鲜明的问题意识和敏锐的分析能力非常惹眼,所以未能满足期待也着实让人感到可惜。02-12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