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书
阅读
传说是天帝藏书的地方
首页
读书
小说文学
道术将为天下裂
举报
书名
道术将为天下裂
作者
张循
格式
PDF
评分
8.6
ISBN书号
9787549599134
出版年
2017-7-15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数
304
定价
CNY 32.00
装帧
平装
标签
综合性图书
豆瓣评论
話有不言齋主人
所谓“汉学”与所谓“宋学”其实是清学内部的紧张。后人谈汉言宋,分说汉宋之争,必须先考虑所谓“汉宋之争”是否为历史上存在过的事实。这必然要回到清人的视角,明白学者与普通读书人如何认知汉学与宋学。体察时人的认知,到最后会发现汉宋分歧实在“道术为天下所裂”:汉学始终是儒学的一个分支,为知识而不为经世,必然要旁生义理与德性的枝节为其张目。最有趣的是有不少汉学家以史书鉴成败而为经济、儒术存道统而为学术——实际上,能存真即为良史,能致用几若天方夜谭。
12-23
文从延
有一些地方仍须注意,俟以后重读。有不少疑问处。
09-19
先侬
真是好书。鞭辟入里,剖析毫芒,既见世道,又窥人心。儒学古老教旨在汉学家内心造成的紧张,以及后来以“纯学术”为皈依从而挣脱枷锁,却又在三四十年代国势日蹙中回头,学术之进路所关世道人心一至于此。陈澧徘徊于空江寂寞之滨,蒙文通失据于吴越巴蜀之间,学与人的张力也不是“心之所向”能简单概括的。须于清学史有更多阅读基础后再重读。本来想吐槽一下文末注释,比起所收获的,都不重要了。
10-12
史心
第二章分别“读书人”与“学人”,分析框架深了一层,于是便能发掘出“读书人”意气之争的另一条线索,这是创见。但第三章显得有点概念混乱,作者认为“尊德性”与“道问学”是汉宋之争的“外在对立”;穷经与进德、考据与义理是汉学的“内在紧张”,但是作者并没有很好地对这些概念进行区分,一个很大的疑问是:“尊德性”(理学)和进德、义理有什么区别?理学的含义是多层次的,什么样的崇德才算宋学,什么样的崇德又算汉学?而第四章说宋学家有汉学化的趋势,这又更乱了一层,宋学尚考据算汉学化,但为什么这不能算是汉学内在紧张的一个化解,而仍然是汉学呢?
07-06
为语梦窗憔悴
旧题而能出新意,殊不易易。
09-08
起心动念之间
二王遗书且作枕,梦里又回乾嘉时。
11-22
杨幽
清人的“汉学”和“宋学”完全不是“汉儒之学”与“宋儒之学”的本来面目,而是清学自身的两种展开方式。所谓“道术将为天下裂”者,亦是清学已经不可能恢复汉儒和宋儒学问的整全样态,而只能拾得一二碎片作为汉学宋学而已。
05-29
泺侯/剑疏
汉宋之争的再剖析,思想史+社会文化史。好看好看,第二章真是有趣,联系现在颇有点“古今同一”之感,那些大谈史料、史观分野的,也多是不读史料也不通理论的家伙。后面三、四章条分缕析汉宋之争,虽然单薄了一些,但还是很清晰明朗,学人vs儒者,穷经vs进德,考据vs义理。第五章放了个个案,挺有意思,陈兰甫原来也经常深夜emo。附录那篇不太感兴趣,草草翻了翻。代际/地域/目的/方法/功底/心思,一笔烂账要好好收拾。
12-12
不封不树
作者最擅长的是分类与分层,拆分梳理的工作做得干净利落,就是论据少了些,不大坚实。第二章说不是汉学或宋学风气影响有关图书销量,而是总体上讲“教辅书”好卖,“课外书”不好卖,“学术书”很难卖(这倒是今日依旧)。本书也显现了思想学术史研究向社会史与心灵史转向的趋势。
11-11
小重山行人
新锐。我更加感佩作者是真正用心的读并揣摩史料,试图进入清代的语境。不以前贤的意见为预设立场,不断追问后覆之说求几成共识问题的突破,概真正的历史学莫不是带着镣铐挥洒想象力。只反省自己,太过急躁功利了。
10-18
.
这是一本很重要的书啊……有所发明是很难的事情,而作者几乎重构了汉宋之争。廓清一般士人和学者在清代思想风气中的位置,更把汉宋之争放在汉学内部的进德与穷经、义理与考据的紧张之中去探寻,进而有了新阐释,或可以说颠覆了百年清代学术史的讲法。而且论证环环相扣,语言清晰流畅。唯一感到有些问题的是,作者有了新框架,能否有足够的材料撑起它,当然我是纯粹外行……
03-07
薠蘅
很重要的书,第五章作附录更合适,章尾注反人类。以思想的社会史解读社会的思想史,@艾尔曼本书是张老师博论笔削后的成果,与原本博论大概有不少区别,第三和第四章特别关键,基本实现了对有清一代学人“汉宋之争”的思想史再定位,毕竟授业于朱维铮门下,还是相当扎实的,朱先生之严格可于后记见其一斑。读尾注体例的书,看到某处作一引,虽文中未提及学者或论著,但读者却不妨推测其所引者谁,某某处似引钱穆/余英时/葛兆光/罗志田/艾尔曼/王汎森,再翻注释,果然,突然会有一种怪异的得意感,不知来由。近代西学系统的引入对传统学术(罗志田写过“国学”)的内在发展影响很大,桑兵、罗志田都围绕这一点做过讨论,本书只是将这个问题留作引子,大概还有可挖的空间。本书标题取自《庄子·天下篇》,我也很喜欢这句先知预言式的表述。
08-14
慎独
一本关于清代汉宋之争的小书,作者在材料上下了很大功夫,论证也很扎实,不过虽然对清代汉宋之争进行了两层分疏,但感觉并不十分明晰,尤其所谓第二层汉宋之争,实际上有点混乱,有以材料迁就立论的的感觉。当然总体把握是不错的,许多地方都很显功力,结论也能立得住。另外附录部分关于蒙文通治学取向的梳理非常不错,强过许多皮毛之论。
04-19
已消却
张老师本书对手方都是大师级别的人物。传统中的反传统,清代的学术发展到最后是否也可成为多元现代性的一种?
10-11
极个别同志
朱维铮弟子,看得出来是一个很用力思考也很费心找材料的好学者,也确实多有新意和通达之见,但可惜不足够聪明,常常给人感觉就是“未达一间”。正文字数其实很少,对于论题的完成度不高。第二章的普通知识阶层视角很好,可惜没有充分地展开。对思想主体的身份的分辨是一个很好的思路,但是思想史的路数似乎又限制了对思想和学术的真正理解,常常流于表面,有形无神,且多有以材料迁就观点的嫌疑。对于“新义理”说的批判大快人心,那帮人真的太烦了。概念处理不够精细,行文常有枝蔓,语言比较平弱。总之,作者鲜明的问题意识和敏锐的分析能力非常惹眼,所以未能满足期待也着实让人感到可惜。
02-12
須菩提
不能说不好,也不能说太好。作者在这里提出了很多新颖的观点,梳理学术史自不必说,我觉得全书可以分成两个重要的地方。一则讲清代的汉宋之争,这是最核心的论题,但不同于以往的论述,作者将清代的汉宋之争内化成只属于汉学(清学)内部的两层意蕴之争,“穷经与进德,考据与义理”,有意的消解传统的清代宋学观念,而将传统的说法解释为“义理和理学”结论不好说对不对,至少是一个新视角,其实它的大背景说到底也还算是钱穆余英时那一脉得所谓学术内在演化说法,所谓汉学内部的争端,也就是清学(自行演化)的正常演化的过程。第二点,在文中彰显不多,但其实是更为重要的问题,即晚清的学术转型,倘若没有西学激荡,是否如作者所说的因汉学内部已经产生的分裂,通人不存只有专家,由此而进一步的学科分裂乃至现代学术的建立,然而,稍有常识的人..
11-20
广告位招租
在讲烂了的汉宋之争问题上别出新意,其勇气和创见自不待言。特别注意"思想以外"的视角,关注一二思想家外的一般为数众多的读书人,留心时代氛围,从而将思想家置身其中,发掘思想隐幽于大环境之中,具有方法论上的意义。最后部分奔着汉宋之争的"本质"而去,全然不同于前人之说,并欲下接现代学术的分科,虽只是非常谨慎的提醒,但已有宏大气象,评论中不少人也都对此感兴趣。附录一篇其实也并非一般拼凑,而是与正文相续。
11-10
楚庄
2007年张老师博士毕业,我们是他带的第一届新生。他上课非常有意思,我很喜欢他。张老师教我如何读书做学问,可惜我那时什么也不懂,辜负师教。本书是他在博论基础上十年磨一剑的作品,谈基本问题,与艾尔曼余英时等大师对话。非常精严,许多地方极具洞见和启发性。
10-29
时间与玫瑰
朱维铮先生晚年弟子 川籍学人 新史学大会新识 感谢循兄惠赐大作 老朱待弟子之严苛于其后记可见 唯有如此 方能严师出高徒
10-28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