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陆胤,江苏苏州人,文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近代中国文学及学术思想史研究。2001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先后在该系获学士(2005)、博士(2011)学位,专业为中国古代文学;2008-2009年间,在日本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留学。曾在《中华文史论丛》《国学研究》《文学遗产》《清史研究》《史林》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近期感兴趣的论域包括:1、近代文学变迁与教育转型;2、清代诗文流变与学术史;3、晚清士大夫群体研究。

内容简介

中国文化本有文史传统,而自史学群起借法于社会科学之后,这种传统已日趋而日益凋零。我与陆胤至今没有见过一面,读其文字而受到打动的,是他出自文学专业而沉潜于晚清史事,并在后生一辈里少见地能够进入古人的精神世界。在熟视史学为社会科学所困之后,保留在陆胤笔下的文史传统能给人以一种亲切感。(杨国强)

以往学界讨论学术转型,多偏向于“在野”的知识精英,近年亦开始留意朝廷的举措。《政教存续与文教转型》专力考察张之洞及其周边的学人群体,不但得以揭示晚清督抚对士林社会的实在影响,更因督抚地位的上下勾连,使得其所描画的近代中国学术文化转型图景更为完整。(夏晓虹)

* * * *

随着晚清“内轻外重”局面的形成,督抚集团依托固有学术传统与行政资源,在学风引导、学制厘定、机构建设、舆论控制等方面作用显著。清季张之洞任督抚时期,凭借自身的“清流”背景与学术威望,在其周边形成了以“清流”士人为核心的学人圈子。他们未必具备趋新学者的超前意识或专业精神,却善于将外来新经验制度化、常识化、普及化,使其更易为士林社会及政教体制接纳。

《政教存续与文教转型》强调张之洞作为政治庇护人、学术赞助者和交游组织者的角色,进而讨论这种“政教合一、官师不分”的自我认同,如何作用于学术组织与学制规划。正是通过以张之洞为中心的学人交游,同光之际“清流”的学术传统才得以在清末十多年中持续发挥作用;“清流”士大夫执着的义理、学理,才有可能充实到以器物为主的早期近代化进程之中,成为康、梁等趋新人士意见的先声。

利用诗文集等常见史料与张之洞档案等未刊资料互证,《政教存续与文教转型》以人物的交游群体为考察单位,期待能将近年日益倚重社会科学的学术文化史研究还原到人物本身,提倡一种带有人物面目、人文感觉、人情况味的学术史。

陆胤,江苏苏州人,文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近代中国文学及学术思想史研究。2001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先后在该系获学士(2005)、博士(2011)学位,专业为中国古代文学;2008-2009年间,在日本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留学。曾在《中华文史论丛》《国学研究》《文学遗产》《清史研究》《史林》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近期感兴趣的论域包括:1、近代文学变迁与教育转型;2、清代诗文流变与学术史;3、晚清士大夫群体研究。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Juvenalis
    醇厚杰出,一夕读毕。能看出来的好处:博通,脚注解释真能用上陈、周诗史互证、读破隐语的方法,而且不费力又妥帖;在张之洞文人圈中似极推许沈曾植,论文写得也一样“用心深而下笔谨严”;用理论处大抵不动声色而深有会心;材料丰富搜检之勤不待言;似能给民国学术史研究提示大势和写法;连后记都值得一读。可惜我不懂晚清学术史,对材料都太生,以至于作者的剪裁妙处略无窥见。01-18
  • skeeter
    杨国强“西方社会科学” vs “中国人文历史”的评语实在不必要。如果没有对“场合”丶“认同”丶“权势”等概念的思考,作者就不可能产生问题并讲出这些故事来。作者爬梳材料的能力丶对历史pattern的洞察力丶以及对语境的敏感度都很好,更不要说选题的重要性了。分析力弱一些,没有完全摆脱学术史的标签式阐释,思想分析似乎不是作者的强项,有些应该进一步解释的现象背后的问题,没能深入下去,不过足以称作是一部贡献卓越的研究了。这本书给晚清史补上了一个极其重要的缺口,也会催生更多的相似的研究。03-17
  • fateface
    这本书真的应该给五星,近年近代史领域最好的博士论文,没有之一。难得有专著的整体感,而且作者没被史料牵着走,把自己的叙事构建起来了,也就相应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问题意识和切入角度。张之洞(乃至整个清流群体)与新政改革的思想脉络之间的关系梳理得尤其清楚,值得一读。04-14
  • Praetoria
    笔锋深微是为一,眼光老辣是为二,文质深廓是为三,近半年所读最能表率一书。11-11
  • 愚公
    政教与文教还是比较抽象,如果能够清晰定义一下比较好,以张之洞及其知识分子圈的视角来关注晚清民国的政治文化变革。如果从政治史的角度,那么就要追问晚清藩镇与中央的关系,如果从文教问题,那么张之洞一手策划的晚清教改。这部思想史不再纠结文本与文本之间的思路关系,而更关注政治、文教的变革的历史,有点走余英时的路子。不过,个人认为主题还是显得稍微散了。本书三个主题张之洞的圈子、晚清政改、文教改革,都是很大的话题,每个都足以作为论文主题。08-28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