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作者介绍】
许倬云,1930年生于江苏无锡,1962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先后执教于台湾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其间多次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美国杜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1986年荣任美国人文学社荣誉会士。学贯中西的史学耆宿,精通中国上古史、文化史、社会史,熟悉西方历史及其理论与思想,擅长利用不同学科的视角和方法来研究历史,尤其是考察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不囿于书斋,时时心怀天下,关心中国文化的发展与走向。代表著作有《西周史》《汉代农业》《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万古江河》《我者与他者》《说中国》等。
【作者自述】
我写这本书就是要给大家一个可读的东西,我不要再去记录朝代、皇帝、祖国的光荣,我要摆开看,老百姓过日子怎么样,老百姓怎么想。我的书里没有一个英雄人物。我希望把引导读者进入一个包含中国,却超越中国的新的人类社会。

我讲文化的扩大,不讲武力。——我向来不喜欢讲武功,因为我从小在战争中长大,战争是非常残酷的事情,我知道什么叫做鲜血,所以我最反对歌颂战争中的英雄、歌颂鲜血。我不讲武功,不讲汉帝唐宗、成吉思汗,不讲开疆辟土,只讲文化圈的扩大。我所讲的主调是:在文化圈的扩大过程中,我们有“给”,我们也有“拿”。我们给过很多四邻中国的文化,我们也从四邻的文化中吸收接纳。
走过了数千年的历程,中国文化经过了无数的起起伏伏,这一文化圈的中国人也体验了无数的悲欢离合。返顾中国文化发展的轨迹,最可注意的是其兼容并蓄的胸怀;为此中国人遭逢外来异质文化时,常常能够吸收其精华,融入自己的文化体系。同时,若一个思想体系趋于独断,以致僵化时,常有内发的修正,使中国文化有更新的机会。
我们首先要在心理上重新整理自己,不要再囿于“中华中心论”,尤其是“中原中心论”。这样我们才心胸坦荡,可以组织起一个大的文明团体,而这个文明团体也更需要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地面对那些曾经压迫、欺负我们的文明团体。我们应当承认,别人的方案不一定错,我们的方案不一定对,各有各的好处,也各有各的不足。我们对的地方,可以重新整理,为未来全世界所用。你认为非常好的部分,到今天出了毛病了,也要想想要不要丢掉,要不要重新来过。平心静气,大家才可能和谐共处。

内容简介

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之中,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向何处去?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魏小河
    这是许倬云先生的中国通识,他所着眼的不是朝代更迭,权力战争,而是中国文化的成长和发展。这本书将中国放入更大的视野中去看待,在叙及每一个时期的文化时,许倬云都会从西方找一“他者”来对比,参差对照,可以看到更多东西。03-17
  • 沈不约
    这算是许的代表作了 唉 不说别的了 王小波这老师其实比余英时差好远 被黄永年评为不学无术的就是他 #发现理想国最近跟别家出版社乱搞 学林 台海 这又湖南人民 品牌大了就是牛 只是换掉老搭档广西师大 不习惯#(公众号:书魔)12-14
  • timeregister
    读这本书,想起卡尔·萨根在《宇宙》里说的一句话:当背景足够广阔时,人们的目标就会相同。萨根从宇宙空间的辽远无穷,许倬云从历史与时间的万古绵延,阐发对人类共同目标的憧憬与期许。我们读大历史的意义便在于此,挣扎于纷扰争斗的现实中,需要时不时地浮出水面喘一口气,在广阔的时空之中放长放宽眼界,廓清心胸,才不至于迷失方向。许师的写法,着眼于文化的腾转散播,是故不同于传统通史以政治军事为核心,重心在民间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思想文化的承转,体现其基本关怀所在,而文字纵横,常有精辟之言,更不掩自己的疾恶喜憎,为本书注入了鲜活的生气。清华今年将此书赠予每一位入学新生,眼力不差。08-22
  • 晓林子悦
    以“文化交流”为核心,中原与边疆、南方与北方、他者与我者,相互作用构建一个共同体。“中国”之形成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古代部分突出了考古学的作用,中世和近世强调比较分析,明确当时的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以及这种地位变动的原因。简明清晰的中国通史。常识普及之功。01-11
  • 呵呵好吗
    写史的书,脉络一定要清晰,这书定位略尴尬,文字章节也太碎片化,而且大部分都是拼凑他人之论,如蜻蜓点水,一沾即走。干货不是没有,太少,让读者要大浪淘沙一般从一堆零碎的文字中慢慢去找寻,阅读感差了。整本书跨越了几千年历史,却竟然能让人觉得冗长,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06-12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