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作者簡介 白桂思 Christopher I. Beckwith 當今素負聲望的中央歐亞研究機構——美國印第安那大學布魯明頓分校中央歐亞研究系教授,曾榮獲美國跨領域最高獎項之一、俗稱「天才獎」的麥克阿瑟獎,同時也是傑出的語言學家和歷史學家,發表過大量關於中央歐亞歷史和語言學的著作,包括《中亞的西藏帝國:中世紀早期藏人、突厥人、阿拉伯人和中國人之間的博弈歷史》(The Tibetan Empire in Central Asia)、《高句麗語:日語的大陸親屬語言》(Koguryo, Language of Japan's Continental Relatives)、《外來語:分類詞、類名詞和假名結構》(Phoronyms: Classifiers, Class Nouns, and the Pseudopartitive Construction)、《迴廊上的武士:中古世界科學的中央歐亞起源》(Warriors of the Cloisters)和《希臘佛:皮浪和早期佛教在中亞的相遇》(Greek Buddha)等。 譯者簡介 苑默文 自由譯者,現居臺灣。喜愛歷史與閱讀。翻譯作品有《絲綢之路》、《絲綢之路續篇》、《全彩插畫版絲綢之路》、《巴勒斯坦之殤》、《蒙古國》、《中斷的天命》、《伊本.巴杜達遊記》、《波斯人》等。

内容简介

《絲路上的帝國》完整介紹歐亞大陸從古至今的歷史,它代表的是對這一世界重要地區的起源、歷史和意義之根本反思。人們對中亞的普遍印象是土地貧瘠、文明落後,生活在中亞地區的人靠游牧過活,好勇鬥狠、能征善戰,由於惡劣的自然環境,他們被認為是飢餓的游牧民和貪婪的野蠻人,讓周圍定居的農耕國家和民族苦不堪言。然而實際上,中亞游牧民族是富有生命力和創造力的群體。

在中世紀,中亞是世界經濟、文化和學術的中心,當時中亞人的成就,點燃了現代科學、技術和藝術的火種。本書將中亞歷史置於世界史框架之中,講述中亞各帝國的興衰更迭,解釋為什麼數個世紀中,儘管受到各地文化的滲透和影響,中亞依然在東西方不斷碰撞、互動的背景下長期湧動著各種文化洪流,並引領著科學、藝術等領域的發展,一次次地為世界文明帶來革命。中亞不再是一個孤立的、局部的、被忽視的地區,而是理解文明歷史的中心。

▍賓夕法尼亞...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晓木曰兮历史系
    客觀的說,這本書只是普及,沒有太多亮眼的地方。絲綢之路上的這些國家的歷史,沒有太強的歷史感的話,寫的都是流水賬一樣的記載了。12-04
  • 丢二
    「中央欧亚」貌似是新近才提出的概念?至少在我的认知体系中,非常新颖(之前只知道内亚)。白桂思把《中国西征》里的一些观点更推向了远处,指出中央欧亚民族并非「野蛮人/不可理解的异族」,而是跟周边农业帝国一样的人类,但更热爱贸易,并在生意受阻时才诉诸武力。丝绸之路也并非只是一条商品/思想/文化的传输管道这么简单,而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综合体。中央欧亚对比周边帝国的巨大遗憾在于,没有留下足够多的文字记录以便为自己正名。另,简体版本相对这个版本,删改了好多处语句。06-09
  • 正字员外置
    学术性很强,前沿成果(包括作者自己的)引据充分,但围绕语言学和语音构拟似乎有一些暴论。作为中亚史通论,可读性很一般,有堆砌人名地名的段落,没有相应的地图,读起来云里雾里。作者狂热崇拜自己的研究对象,认为中央欧亚曾经的一切都是好的,包括政治、制度、宗教、艺术、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仇视打破了中亚独立性和核心地位的中俄等国,仇视改变了世界面貌的现代主义,希望将来能建立中亚欧亚邦联,解放被控制的各个民族。怎么说呢,他开心就好……11-12
  • 替替No.4
    如同标题所说的,在全部的论述中,中亚史“引领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作者对于欧亚大陆的游牧民族颇为赞赏,觉得是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的往来激发了新的文化创作和文明之光,而对比起来罗马和中华帝国实在俗不可耐。最后评论现代主义的一段有些太激进了。不管怎样,作者的史观读起来还是挺有意思的。04-20
  • Jibber Jabber
    文采飞扬,观点很有趣。印象最深的还是作者试图用神话叙事结构的相似性拟合出一种“中央欧亚”的历史核心,比单纯语言学“寻根”好看。02-20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