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陈晓明,1959年2月生,福建人。早年有过知青经历,后上大学(77级),后读研究生,期间从事过教学和研究职业。1987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攻读博士学位,199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并留院工作多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现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先锋派文学和后现代文化理论等。
主要著作有:《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文学的后现代性》、《解构的踪迹:历史、话语与主体》、《剩余的想象》、《中国当代文学主潮》、《守望剩余的文学性》(2013)等。曾获“华语传媒文学大奖”2002年度评论家奖,腾讯书院文学奖首届文学批评家奖,2007年度鲁迅文学奖理论评论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优秀奖等。

内容简介

当代著名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经典之作

国内最早系统分析当代先锋派文学的著作

最早探讨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后现代性问题

融理论思辨与审美感知为一体,捕捉当代最生动的文学品质

先锋文学30年,该修订增补版,增加两章全新附录

《无边的挑战》主要从现代性的角度切入中国先锋文学乃至新时期文学,从理论源头和创作实践上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做了独到的梳理。《无边的挑战(修订版)》是国内最早系统分析当代先锋派文学的著作,也是最早探讨了如今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几乎成为常识的后现代性问题,是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引用率最高的著作之一。多年来,它的敏感与精辟,锐气与生动,始终引起当代文学研究者的注意。


陈晓明,1959年2月生,福建人。早年有过知青经历,后上大学(77级),后读研究生,期间从事过教学和研究职业。1987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攻读博士学位,199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并留院工作多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现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先锋派文学和后现代文化理论等。

主要著作有:《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文学的后现代性》、《解构的踪迹:历史、话语与主体》、《剩余的想象》、《中国当代文学主潮》、《守望剩余的文学性》(2013)等。曾获“华语传媒文学大奖”2002年度评论家奖,腾讯书院文学奖首届文学批评家奖,2007年度鲁迅文学奖理论评论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优秀奖等。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Nylon
    陈晓明老师用一个巨大的后现代主义框架详细的讨论了先锋派文学的感觉方式、叙事方法、语言风格、特殊主题等等方面,论述层层推进框架极大,读起来都难以消化。上篇通过马原余华苏童格非孙甘露等人作品分析先锋派相比于先前文学产生的叙事技巧发展,包括抒情风格、叙事策略(重复、空缺等);中篇讲“精神变异”则以几个精神层面主题的出现为讨论方向,尤其借助后现代主义框架剖析先锋派的暴力、“自我流放”以及孤独感等精神特征;下篇拓及文化层面,谈“历史颓败”、”现代性策略“等。许多章节间相互呼应,没有对后现代主义与先锋派文学足够的了解很难把握住这巨大框架,尤其是下篇谈到大量90年代新生代作家(我都没读过)。很喜欢书名,仿佛置身一代人的语境,在文化溃败时代的无边旷野上茫然挣扎,带着某种悲哀与憧憬迎接无边挑战。08-29
  • 马扎罗
    先锋文学是文学实验,因此应该是与时俱进的,只要对当下写作传统形成了挑战就可以归为先锋文学,其实“现代主义”也应如此,而不该定格。作者在中国先锋文学刚兴起的时候就选择这个研究方向,并不断深入,与作者们一同成长,还能直言不讳,很让人敬佩。就目前的我而言这本文学批评著作过于深奥了11-06
  • 雅克·梭哈
    书本同王者荣耀、电视剧、三流小说破碎而诡异的混杂在一起,十余天一本书的龟速运动本身就可以折射出一种颓废、堕落、内心无力的生活状态。陈晓明笔下暗流汹涌的文化荒原之感常常与我的心境朋比为奸,融合成一种苍白悲凉却时时夹着几分快感的阅读体验。它超出以往,似乎预示着某种新的东西,但莫可名状。01-06
  • Whatever伊fun
    凡是令我自惭形秽的书都是好书。中间有些部分真是下功夫才能读好,还会重读的。思考标记了很多,在远离八十年代的今天,我们有更公平的眼光来审视先锋,先锋的确有更多的内容值得探讨。所谓的先锋派,其实是先锋的姿态,他们想借助于形式的探索来表达深层次的思想真实,可是实际的准备还不足,这产生了激情高扬的作品,也导致了高潮后的迅速落潮。先锋注定是开路人的角色,他们的重器是形式主义,但是刨除了形式主义之外,又怎样保持创新姿态呢?开路人逐渐放缓脚步后,后继者也未能跟上——“先锋”与其后诞生的“晚生代”,形成一种断裂。在今天的写作中,不管是不是“小说死了”,都很难再接续先锋寻得一种平衡。02-11
  • 番茄盖饭
    技术的解析是为了了解文化背后的困境与出处。了解先锋文学,就是为了找出中国当代文学的困境与出处。每一个人志在文学的人都会试图拯救文学,陈晓明是通过一篇篇文论,苏童、余华他们是一篇篇小说,因此,我们读了一本又一本书。09-25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