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袁一丹,重庆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及近代思想史研究。近期研究课题包括:1.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生史;2.抗战时期沦陷区研究;3.北京都市研究。曾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中华文史论丛》《读书》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已出版学术随笔集《此时怀抱向谁开》(六合丛书)。

内容简介


现代文学史一贯把《新青年》标记为新文化运动的起点。然而鲁迅在《热风·题记》中却说,“新文化运动”是讥嘲《新青年》的人“另起”的名目,随后“反套”到《新青年》身上。《另起的新文化运动》从名与实的缝隙切入,追问“新文化运动”一词何时出现,是谁的发明?又如何被“反套”在《新青年》身上?“五四”与“新文化”是如何被“焊接”在一起的?从而重审文学革命、“五四”与新文化运动之间的历史逻辑。

《另起的新文化运动》采取的研究策略,不是用“另一个”起点来对抗原有的起源神话。“另起”是动态的过程,新文化、新文学的“起点”本是复数的。每个事后追认的“起点”都对应着一种运动方案、一种历史评判及一种文化远景。

新文化运动作为“起点”的标志性意义,从长时段看,终体现在语言文字的变革上。“五四”文学革命,亦可视作一场漫长的读写革命。从不同角度探讨汉字存废及阅读方式、书写习惯的变化,未尝不是松动“起点”的另一种方式。

重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史,困难之处还不在于历史场景的还原。时至今日,我们完全有能力寻觅更多的历史细节,把故事讲得无比繁复。真正的困难恰在于胡适所谓的“价值重估”,如何回应中国当下的思想氛围,重新检讨五四一代的立场。

“五四”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学科基石。长期以来这块奠基石过于稳固,以致我们忽略了它的存在。当“五四”的历史地位逐渐松动,变成一块“滚石”时,既给学科带来前所未有的思想危机,而在危机中或也蕴含着自我更新的生机。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张利健
    二月廿六日阅讫。后面三分之二我只是大略翻翻。03-28
  • 棠梨煎雪
    以微末叙事撬动宏大叙事,“五四与新文化运动发生史”大有可为啊,书出的有点急了,期待这个领域有更多细致的研究。多看看这类书,就知道去年拍的《觉醒》完全是虚无历史主义的作品。03-11
  • SeaHoney
    印象最深的是引言里“滚石”的比喻,以及后记里那句“学术是个无底洞,会侵占你的生活空间,吞噬掉普通人的幸福”。03-10
  • 韧勉
    结合前几天听过的导读讲座,读完了这本书。感觉作者从阅读史和学术社会史的角度重新思考了新文化运动之于文化变革的意义,缺点是写的特别散,看得出雄心,但根基思考未成体系。02-27
  • 王安息
    论文集。选读第一、三、四、五、八、九章,都很精彩。偶尔能读出乃师的感觉,实话实说凭我对陈平原的感觉,不见得全是好事啊。02-27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