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乔纳森•弗兰岑(Jonathan Franzen):
美国著名小说家、随笔作家。以抨击现代传媒、书写普通民众著称,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性。以作家身份登上《时代》封面,并被誉为“伟大的美国小说家”。曾获美国国家图书奖。
1959年生于伊利诺伊州,1981年毕业于斯沃思莫学院德文专业。1996年在《哈泼氏》杂志上发表了长篇随笔《偶尔 做 梦》,从此受到广泛关注。迄今为止,出版有小说《第二十七座城市》(1988)、《强震》(1992)、《纠正》(2001)、《自由》(2010),随笔集《如何独处》(2002),以及回忆录《不舒适地带:个人史》(2006)。

内容简介

《自由》作者乔纳森·弗兰岑的社会与自我凝视

★ 从被黑暗压得不能动弹,到被黑暗所支撑。

独处,在内心为孤独寻找一个出口。

★ 我们是否要为适应真实世界而接受治疗?

我不需要,这个世界也不需要。

《如何独处》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乔纳森·弗兰岑的一部最重要的随笔集,收录14篇内容充实、见解独到的诚意之作,凸显了弗兰岑的 优雅、敏锐,以及作为随笔作家的胆识。其中,《何必苦恼》一篇原载于美国《哈泼氏》杂志,令美国文坛为之震动,收入文集时作者又进行了精心修订。而《父亲的脑》一篇流露出的真情感动了所有人。从流亡的读者到孤独的作者,从帝国卧室到天下第一市,从捡破烂到筛烟灰,从监狱系统到性爱书籍……每一篇都闪耀着智慧和文字的光辉,记录了一位不轻易随俗、不断自我诘问的社会小说家、一个知识分子,历经挣扎与成长,挥别忧郁恐惧,臻至温暖的过程。而所有这些都在回答一个共同的问题:在喧闹嘈杂、五光十色的主流世界里,如何平静温暖地独处。


乔纳森•弗兰岑(Jonathan Franzen):

美国著名小说家、随笔作家。以抨击现代传媒、书写普通民众著称,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性。以作家身份登上《时代》封面,并被誉为“伟大的美国小说家”。曾获美国国家图书奖。

1959年生于伊利诺伊州,1981年毕业于斯沃思莫学院德文专业。1996年在《哈泼氏》杂志上发表了长篇随笔《偶尔 做 梦》,从此受到广泛关注。迄今为止,出版有小说《第二十七座城市》(1988)、《强震》(1992)、《纠正》(2001)、《自由》(2010),随笔集《如何独处》(2002),以及回忆录《不舒适地带:个人史》(2006)。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Renee
    开始以为这本书是心理学鸡汤,看完才发现是精彩的社会批判集。how to be alone指的是大众如何像精英阶层一样在阅读中 be alone,而非日复一日地享受喧嚣的视听媒介;还指的是中产阶级如何在平庸的大潮中 be alone,不随波逐流。所以标题里的be alone应作“孤独”解,而非“独处”。作者思考了很多现代现象,例如购物中心、邮局、烟草广告等。有三个思考很有意思:和欧洲城市相比,美国城市是“审美荒原”,美国城市的功用性大于美学意义(难怪巴黎如此美,和广州香港东京之类的城市完全不一样);孤独的阅读本来就是精英阶层专属的,只是上世纪兴起的小说掩盖了这一事实,而如今的视听媒介又重新揭示了这个道理;美国的白人精英已经离开城市前往郊区,市中心留下的是底层,以及刚独立却还没成家之人。11-01
  • 57
    不太喜欢,主要因为充满了正确的观点,正确的中产阶级,正确的作家,甚至正确的美国。语言和结构上都在不依不饶地延伸这种正确,让我很不耐烦。当然他的批判绝大多数时候是对的,所以我只会觉得他正确,而没有情感上的震动。尤其当他谈到自己,太自我中心了。11-22
  • 阿巴厮
    弗兰岑的痛苦似乎是有价值的,至少他获得了真正的成功。成功之下,他的那种焦虑和痛苦,还有情怀,从某种程度看上,就变得高贵。而还有很多人,就这样在孤岛上活着,一直到最后,连个同伴都没有。12-25
  • 渡边
    太他妈好看了!第一次读到弗兰岑几乎就要不顾羞耻地喊出对他的喜爱,为了表达这种容易暴露自己幼稚的激动,必须爆以粗口。那些关于读书和小说的文章尤其精彩。03-15
  • 成知默
    2015年第120本:这是我读的第一本弗兰岑,一个时刻愤怒而显得有些戾气过重的弗兰岑。无论是个体境遇的剖析,还是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弗兰岑擅长就某一论题铺陈敷衍,洋洋洒洒由表及里步步深入。虽然有些话题如今看来已有些老旧,但其意义或许正如弗兰岑所说,如何在喧闹嘈杂的现代社会里,保持清醒的自觉,即如何独处的问题。11-20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