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包弼德(Peter K.Bol),1982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1985年起任哈佛大学副教授、教授、讲座教授。1997—2002年任东亚语言文明系主任及东亚国家资源中心主任,现任哈佛大学副教务长,以及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理事长、中国历代传记资料库理事长。主要研究中国思想史,出版著作多部和论文六十余篇。

内容简介

《斯文》对士之转型的梳理,直接继承和发扬了美国宋史学界关注“士人”的学术创变,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它在此基础上,积极地探索了深入理解唐宋思想转型的新方法与新道路, 它不依循理学的惯常叙述思路,而是从唐宋思想史的内部出发,揭示其起伏转折的轨迹。唐宋思想许多为人忽视的重要内涵,得到丰满的呈现,而理学的兴起这一前人论之甚多的问题,也因从唐宋士人转型和思想转型的大背景来观察,有了别开生面的阐发。书中对思想史的研究,综合了政治史、社会史、文学史等诸多领域的观察 ,其中从“文”的视角切入思想史,将文学史与思想史结合起来观察 ,既令人耳目一新,又深有所见。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江海一蓑翁
    海外宋史研究最经典的论著之一,承继内藤湖南提出的唐宋变革论的视角,从思想文化转型与社会变迁之间的互动入手,详细考察宋代大转型的丰富内涵,以严谨扎实的史料文本细读和举重若轻的大历史视野,对内藤湖南的理论给予了丰富、纠正与充实,集文化史、思想史、社会史、政治史于一体,蔚为可观。个人认为,本书在宋史研究和中国思想史研究方面的重要性,可能要在余英时先生的《朱熹的历史世界》之上,能跟刘子健先生的《中国转向内在》相娉美。此次修订再版,对之前的一些细节错误予以纠正,还特地收入了作者包弼德一篇详述唐宋转型的重要论文,非常值得关注。01-04
  • 鸢都依然
    翻译得近乎无法直视,可能又是分给手下的学生干的。对相当一部分学者摊手。包本人对斯文挖得很深,对于爱好者来说,可能过深了。理的脉络倒是相当清晰。10-05
  • Lawliet
    非常精彩!虽艰深晦涩,却给人启发不断。此书以“文”为线索,勾勒出了在唐宋思想演进中,“学”的不断变化,所带来“士”的身份的转换。文化形式本身在初唐便代表着“道”的价值,因帝国权威的瓦解,唐廷赖以的“文”之价值便成为了需要论证的对象,故韩愈等人通过古文将“道”明确化了,指出了“(古)文”因“载道”拥有了价值与权威。宋代则围绕着如何重塑新秩序的价值观,塑造更好的“学”,成为更好的“士”而激荡。王安石与司马光选择了“政事”,王认为所有的一切不过是统一秩序的元素,“一道德,同风俗”可以借助政治制度达成,但司马坚持各安其所的君子才是秩序的关键。苏轼声称“文学”的重要性,文是恰当的“应物”的表达,鼓励多元价值。程颐选择了“道德”,使士可以不必通过“文”的中介来追求道,真正的价值观在于道德修养与伦理实践。03-12
  • kenny
    一部由博士论文扩充而成的思想史,丰富了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说。详细梳理了士人价值观由文学-历史向伦理-哲学的转变脉络,清晰精细。我不觉翻译有什么大问题,确实部分长句比较诘屈,但是并不影响阅读,各种观念和范畴译得都是准确的,也是用心的。06-06
  • 卑之无甚高论
    沒有全部讀完,重點閱讀了附錄和第二章。先吐槽一件事,翻譯的水平應該是我今年見過最糟糕的一本書,幸好手上有英文原版,雖然依然晦澀難懂,但尚可理解其中思路。其次,因為主要研究社會史,對思想、觀念的敏銳度並不高,也鑽研不深,是故此書對我的幫助在於重新梳理了一遍「唐-宋」時期思想的流變,為具體的社會現象提供了一套解釋。第三,包弼德在附錄中提到的關於接續的研究很有趣,他認為南宋已經完成了這種transition,故而對南宋的研究可以置於這種變化下的solution的探討。03-15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