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张栻(南轩,1133-1180)是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与集大成者。他与朱熹、吕祖谦在南宋前期鼎足而三,并称“东南三贤”,“一世学者宗师”。在宋代理学史上,张栻是一个承先启后的人物。他的哲学思想既不同于朱子,也不同于象山、东莱,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建构了独具特色的理学思想体系,为中国哲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是理学乃至中国思想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张栻文献的整理研究,不仅有助于推动张栻研究的全面深入展开,对宋明理学史研究、中国学术思想史研究也极有裨益。
张栻(1133年9月15日--1180年3月22日)字敬夫,后避讳改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学者称南轩先生,谥曰宣,后世又称张宣公。南宋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市)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右相张浚之子。南宋初期学者、教育家。
张栻生于南宋高宗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南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主管岳麓书院教事,从学者达数千人,初步奠定了湖湘学派规模,成为一代学宗。南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迁右文殿修撰,提举武夷山冲佑观。其学自成一派,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孝宗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去世,享年四十八岁。
张栻理学上承二程,推崇周敦颐《太极图说》,以"太极"为万物本原,主张格物致知,知行互发。在知行关系上他认为"始则据其所知而行之,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行有始终,必自始以及终。""盖致知以达其行,而行精其知"(《论语...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