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李欧梵,1939年生于河南,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哈佛大学博士。曾任教于芝加哥大学、印第安纳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哈佛大学等,现为哈佛大学东亚系荣休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铁屋中的呐喊》《上海摩登》《西潮的彼岸》《狐狸洞话语》等。
李欧梵先生被学界认为是继夏济安夏志清之后海外研究现代文学的的第二代华人学者。他常自喻为“狐狸型”学者,因为在学术上每每"喜新厌旧""东摸西碰"。学者王德威赞誉李欧梵"但开风气不为师""处处用功,而又无所计较"。在治学上,李欧梵多方出击,频频得胜,其著作更是纷芜庞杂,极尽"狐狸"之所能。他的老本行现代文学研究自不必说,一本《铁屋里的呐喊》就把被神化的鲁迅还原成"人"。在文化研究上面,一本《上海摩登》集现代都市文学、报纸期刊等诸多文化要素研究于一体,奠定其内地文化研究先锋的地位,其把张爱玲定位为现代文学史上都市文学的终结者,让人耳目一新。
此外,李欧梵当年赴美求学时多有寂寞,便以看电影、听音乐打发时间,由此竟也闯出一条新路,从而对电影工业特别是香港通俗电影有独树一帜的研究。还有,他对上至琼瑶下至王文华等通俗小说也有高见。甚至于日本动漫《风之谷》,他竟用来作为教授卡夫卡的"道具"。可谓大俗大雅,雅俗共赏。
在某种意义上,李欧梵并非甘于固守书斋学院的传统知识分子,他表现得更像是一位公共知识分子。现代性理论是他的"手术刀",中国现代文学是他的老本,文化研究是他的"新欢",通俗文化是他的"业余爱好"。

内容简介

由上海都市的建筑物和场景逐渐描绘至这个风华绝代的都市在大时代中的生活——汽车、洋房、雪茄、回力球馆等物质及各色娱乐形式的长驱直入,由这些物质所象征的现代性再引申至现代意识如何存在于上海城的微妙过程;慢慢的它把一个文化地理。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Fal Conde
    【上海布尔乔亚学】研究的开山之作之一,意义在于:在“冒险家乐园”和“XX主义大染缸”之外,开辟了通过小资作家眼光描绘这座城市的“第三条道路”。这种文化本身是1920年代上海都城市生态变迁的直接产物,电影代替了游乐场;咖啡馆取代了去茶馆,书店取代了青楼,为进入上海的江浙文人提供了新颖的消遣渠道,在这座高楼不断翻新,art-deco的高档公寓日益取代古典主义的银行,重塑城市天际线的大都会,既给予了新来文人以【声、光、电】的强烈刺激,又让伊拉得以接触到交关顶新潮个世界文艺动向和流派,到1930年代,随着施蛰存、穆时英和刘呐鸥等一批作家的出现,上海的”世界性“和本身的“布尔乔亚性”特征被迅速塑造起来,并通过《现代文学》等作品向这座城市的市民阶层普及,后世津津乐道的”旧上海风情“也就应运而生了。07-17
  • 东林君
    不说人话的代表,各种名词,怀疑是在掩饰缺乏洞见的能力。文学批评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为什么不去读原著,要浪费时间读别人嚼过的文本?上海建筑那段有所启发10-10
  • _恰露丝_
    今年看过的最好的书,应该列为中文系必读书目,应该成为文学课教材06-08
  • 阿盏
    虽然新感觉派浮靡的文体实验是否成功仍然见仁见智,但刘呐鸥、邵洵美们只有通过李欧梵这种富有灵性的解读才得以嵌入世界现代性的意义链条之中。这本书对感性认识“摩登”民国上海提供了丰富资源,而香港—上海作为“镜像互鉴”,从历史迁徙到文化想象,庞大的城市意象群蕴含着无数复杂的文化层,更是两座城市的迷人之处。如今,李欧梵形容的“民国风华”过后成为“色衰老妪”的上海、80年代被香港超越的上海,又重新以“魔都”崛起,新都市文化和文学还在这里继续,李欧梵的结论下的未免过早,而其研究范型却始终可以借鉴。04-25
  • 守夜人
    浮皮潦草,翻译不好。大量想当然的常识性错误。译名前后不统一(古久列的《告中国智识阶级》译成《致中国知识分子》)。“南国剧社”写成“南田剧社”,把茅盾编《小说月报》的时间写成1920年,想当然地推测施蛰存发表于1932年的《四喜子的生意》致敬1936年才问世的《骆驼祥子》,把周幽王说成周朝“皇帝”……08-19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