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菲利普·鲍尔,科学作家、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欧盟委员会合成生物学专家团成员。鲍尔曾在世界著名科学期刊《自然》杂志担任编辑超过20年,目前仍是《自然》的顾问编辑。他还是《自然 材料科学》《化学世界》等科学期刊的专栏作家。他撰写的文章见于《纽约时报》《卫报》《金融时报》《新 科学家》等世界著名媒体。
鲍尔已出版著述超过20部,这些作品都以科学为主线,涵盖科学、历史、文化、社会等领域和话题。其中《鲜艳的泥土:颜料发明史》获英国技术史学会2003年度图书奖,《预知社会:群体行为的内在法则》获英国皇家学会2005年度科普图书奖,《优雅的方法:10个优美的化学实验》获英国科学史学会2007年度科普图书奖,介绍量子物理学的科普图书《毫不奇怪》被《物理世界》杂志选为2018年度图书。
由于在科学传播领域的杰出贡献,鲍尔获得了很多荣誉和认可,包括但不限于英国物理学会开尔文勋爵奖章、意大利科学交流基金会拉格朗日奖、美国化学会詹姆斯·格雷迪–詹姆斯·斯塔克奖。

内容简介


★ 零滞后,最前沿:《如何制造一个人》英文版出版于2019年,涵盖了截至2019年的最前沿科学进展,紧贴科学前沿的速度在科普图书中非常罕见。看2021年4月刚创造出人-猴嵌合胚胎的科学家是如何创造出这类嵌合胚胎的。

★ 用文学家的语言,介绍最前沿的科学,探讨随之而来的社会伦理问题,思考关于人体和人性的哲学。

★ 《如何制造一个人》中的大量内容此前从未有大众科普图书(无论 中文还是英文)介绍过。

★ 一幅科学研究者的群像,有人推动科学进步,造福全人类,有人留下抹不掉的学术甚至人性污点:汉斯·斯佩曼(诺贝尔奖获得者)、罗伯特·爱德华兹(诺贝尔奖获得者)、山中伸弥(诺贝尔奖获得者)、黄禹锡、小保方晴子、贺建奎……

★ 《科学》《自然》《柳叶刀》三大著名科学期刊给予《如何制造一个人》极高评价,“读完这《如何制造一个人》之后,你对生命科学的认识将会与此前截然不同”(《自然》杂志)。

★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仇子龙作序,中国科学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创新研究院干细胞与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李伟倾力推荐。

--------------------------------------

2017年夏,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科学家从菲利普·鲍尔的肩上取下一小块组织,用这些组织的细胞开展了一项特殊的实验。8个月后,这些细胞发育组装成了一个迷你大脑:细胞的种类不仅从皮肤细胞转变成了神经元,而且细胞之间还形成了大脑中那样的神经连接,能够传递神经信号。

随着干细胞、基因编辑、体细胞克隆、组织工程等技术的发展,这类看似只可能出现在科幻小说中的情节正在或即将成为现实。在《如何制造一个人》中,菲利普·鲍尔回顾了人类认识和改造生命的历史,并引领读者去领略这一领域当今最前沿的进展:创造各式各样的迷你器官并把它们组装起来;用猪作为器官工厂,生产可供移植的人体器官;通过3D打印的方法打印组织甚至器官;见证中国科学家创造出世界上首例体细胞克隆猴……

在增进人类对生命的理解的同时,这些领域的科学进步也在塑造着文化和社会。从小说《弗兰肯斯坦》到《美丽新世界》,从电影《黑客帝国》到艺术作品“猪的翅膀”,作者引用文学、艺术、电影等诸多领域的例子,展示了科学是如何影响文化和社会风潮的。

科技的进步不仅会惠及人类的健康,同时也可能带来前所未见的社会、伦理和哲学问题:是否应该允许创造人和动物的嵌合体生物?胚胎发育到什么阶段时就应该被视作一个人?对于培育出的有感知能力的迷你大脑,我们应该承担道德责任吗?当人脑可以被计算机充分模拟时,人与非人的边界在哪里?对于这些问题,作者都以优雅的笔触逐一进行了探讨。读完这《如何制造一个人》后,你对人体、人性以及生命科学的理解将会与此前截然不同。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岂能无怪哉
    稍微带入了一下想了想,手臂上的一小块组织被“转化成一个具有大脑基本结构的迷你大脑”感受一定是相当复杂的,所以作者写了整本书来讨论这个问题,我觉得其中最有意思的还是作者的【生命真正的开始只有一次,它发生在大约40亿年前……生命,其实只是从你的身上短暂地穿过,所以你完全应该及时行乐】这段话。让人能够重新思考生命的含义。07-25
  • ……
    作者对向大众科普时用简化的拟人和比喻手法方便大众理解的同时难免产生一些歪曲的修补很好:生物被赋予了一个虚假的目的,仿佛生命是要追求一个目标。在谈论生物学(无论是生长、发育、发展还是进化)时,我们都很难不提到某种目。但我们应该记住,这只是一种比喻。事实是在物理世界规律的支配下,地球上出现了一类叫作“细胞”的物体它们会复制自己,并把自己的基因传递给这些子代细胞。人类是多细胞生物,拥有很多细胞,但我们进化成今天这个样子并不是因为这种多细胞模式可以让我们具有更加复杂的结构(又有谁在乎呢?那些数都数不清的细菌会在乎吗?),也不是因为成为多细胞生物可以让我们拥有复杂的思维和认知能力(说真的,那些细菌真的不在乎)。多细胞生物可以在新的生态位中生存,这可以被看作是进化的“目标”,仅此而已。08-19
  • 没溜儿
    生物技术的进步正在击碎过往并创造崭新的未来。文化对科学产生影响:它影响着我们的研究方向,影响着我们的研究模型,也影响着我们所讲述的故事。这是技术需要自制和刹车的红线。科学可以为伦理争论提供信息,但无法提供明确的解决方案。技术创造了新的可能性,但这些可能性在伦理、道德、社会或政治上从来都不是不偏不倚的,而是被希望、梦想、恐惧、文化抉择以及文化评判塑造和选择的。从研究个体,到研究器官组织,再到细胞,基因,从宏观到微观,生物技术一直在进步。至于如何看待类器官技术,试管婴儿,基因编辑婴儿等生物技术,可能我们的考虑才刚刚开始。10-02
  • Prunus d
    主要是细胞生物学(从细胞而不是目前大热的基因层面了解生命,很有启发)+前沿基因/细胞技术(这一趴稍微有点罗列,脉络不是很清晰)+生物医学伦理探讨(从技术和原理延展到对于社会、哲学层面的讨论),非常值得了解一下。作者很会写,一看就是老辣的英国科普作家……02-09
  • 广东姑娘
    科普这样写才好看!不是用科学的话语告诉你知识,作者跳脱了科学线性进步观的乐观主义,结合了小说家(科幻小说和反乌托邦小说)对人类命运的想象,哲学家对何以为人的叩问,人类学家对科学的批判性研究等等综合的视角,让读者对科学对生命的塑造作用有个相对中立的认识。02-12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