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大江健三郎(1935~)日本作家。出生在爱媛县森林中的一个小山村,1954年考入东京大学文科,热中于阅读萨特、加缪、福克纳和安部公房等人的作品,于1957年5月发表《奇妙的工作》。在这一年里,大江还相继发表了习作《死者的奢华》、《人羊》和《他人的脚》等短篇小说。自此,大江作为学生作家开始崭露头角,1958年又发表了《饲育》和《在看之前便跳》等短篇小说,其中《饲育》获得第39届芥川奖,使得这位学生作家被视为文学新时期的象征和代表;而稍后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摘嫩菜打孩子》,则更是决定性地把他放在了新文学旗手的位置上。1959年3月,大江从东京大学法文专业毕业,同年,作者接连发表了长篇小说《我们的时代》和随笔《我们的性的世界》等作品,开始从性意识的角度来观察人生,试图表现都市青年封闭的内心世界。对于大江健三郎的创作生涯来说,1963年是个非常重要的年头。在这一年里,他的长子大江光出世了。原本这应该是一桩喜事,却给这位28岁的青年作家蒙上了厚厚的阴影——婴儿的头盖骨先天缺损,脑组织外溢,虽然治疗免于夭折,却留下了无法治愈的后遗症。也是在这一年的夏天,大江健三郎还去广岛参加了原子弹在广岛爆炸的有关调查,走访了许多爆炸中的幸存者,可以认为,这两件都与死亡相连接的事给这位作家带来了难以言喻的苦恼和极为强烈的震撼,使他把小的“死”(残疾病儿大江光的死的威胁)与大的“死”(全人类所面临的核武器爆炸的死的威胁)联系在一起,认为死亡的危险正经常性地显露出来。这种思考又使得作者在生活中不得不时时意识到死亡,并且将这种生活态度自觉不自觉地与文学创作结合起来,发表了?《个人的体验》(1964)和《核时代的森林隐遁者》(1968)等一系列以残疾人和核问题为主要题材的作品,具有较浓厚的人道主义倾向。就其文艺特色而言,在更成熟地借鉴西方现代派文学技巧的同时,充分运用日本文学传统中的想象,把现实与虚构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还有《日常生活的冒险》(1964)、《洪水淹没我的灵魂》(1968)等长篇小说。此外,大江在随笔和文学评论领域也非常活跃,著有《广岛日记》(1965)、《作为同时代的人》(1973)和《小说方法》(1978)等作品和文论。

内容简介

《被偷换的孩子》是作者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对其妹夫伊丹十三(日本知名导演)的自杀而感悟出的新作。伊丹十三与大江在高中时代即是亲密好友,两人对艺术创作的共同热情使得这段情谊延续了半个世纪,伊丹自杀前留下了30卷录音带,成了大江怀念挚友的管道,他试着与死者的灵魂沟通。

才华出众的电影导演吾良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自杀身亡。作为他的好友和妹夫,长江古义人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中。他倾听吾良留下的数十盒录音带,通过与死者灵魂进行交流的方式,试图揭开吾良自杀之谜。在这个过程中,古义人与吾良共同度过的年少时光逐渐清晰地展现出来。而吾良生前创作的素描的发现,使得事实的真相一步步向古义人逼近……

大江健三郎(1935~)日本作家。出生在爱媛县森林中的一个小山村,1954年考入东京大学文科,热中于阅读萨特、加缪、福克纳和安部公房等人的作品,于1957年5月发表《奇妙的工作》。在这一年里,大江还相继发表了习作《死者的奢华》、《人羊》和《他人的脚》等短篇小说。自此,大江作为学生作家开始崭露头角,1958年又发表了《饲育》和《在看之前便跳》等短篇小说,其中《饲育》获得第39届芥川奖,使得这位学生作家被视为文学新时期的象征和代表;而稍后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摘嫩菜打孩子》,则更是决定性地把他放在了新文学旗手的位置上。1959年3月,大江从东京大学法文专业毕业,同年,作者接连发表了长篇小说《我们的时代》和随笔《我们的性的世界》等作品,开始从性意识的角度来观察人生,试图表现都市青年封闭的内心世界。

对于大江健三郎的创作生涯来说,1963年是个非常重要的年头...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木卫二
    在外国的机场看到贴有“Fragile”的行李时,我就想像将它贴在自己的背上会怎么样。作为好友以及妹夫的大江健三郎,他承担了伊丹十三之死的无名之痛,自己身上的一部分东西也随之死去。纯真美好善良的孩子,终结在了十七岁——从外面世界归来的某个夜晚。热爱兰波诗歌的少年郎,在自由与梦想的召唤下,向着辉煌灿烂的城市出发。读这本书的痛苦与晦涩,在于诸多材料的引用,譬如诗歌与绘本,乃至伊丹生平和柏林电影节,更甚者,要回到大江健三郎过去的作品世界。04-28
  • 小鲨骨头
    系列回顾大江作品的最后一站,对于大江这种扎根在现实与文本之上的虚构,我已了然。这本是处理的最露骨的一部(比之早年的个人的体验还露骨)。作为少年游暨内兄伊丹十三的死,大江以这本小说切实地扛在了自己日益凋疲的创作生命之上。很多作者喜欢写死去的故人,但一个人的死是极难写的。写死首先要写生,死作为生的延续,是“生”在时间中不断积累的过程。大江以虚构情节处理的与其说是伊丹自杀的事件,不如说是伊丹身心看似健朗但其内在自少年时起,内在结构便逐步脱节、缓慢崩坏的肇因与过程。纯净美好且才华洋溢的少年因“沾染上外面世界的味道”,而身心的一部分仿若“被妖怪偷换的孩子”,被置入了虚无与毁灭的装置,被一步步拉向“彻底的垮掉”这样的惨烈形容…小说最后以作家妻子、死者妹妹为视角的章节,提出复生的童话,是点题又是新的希望04-06
  • Ano
    很难读,我必须承认。。03-20
  • piー
    暑假时候零星看过,比较感动,但记不清楚了,刚买了个伊丹十三的dvdbox可以再看下11-16
  • Verve
    读了三遍……他让我感觉到了自己的存活……11-27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