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张修桂,1935年8月生于福建惠安,1959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同年至复旦大学工作至今。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兼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专业委员会主办杂志《历史地理》主编,获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历史自然地理和古地图的教学、研究工作。主持和参加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金山卫及其附近一带海岸线的变迁》和《长江宜昌至城陵矶段河床历史演变及其影响——三峡工程背景研究之一》,分别获1979~1984年和1985~1994年的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一等奖。合著《中国历史地图集》,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国家教委首届社会科学奖一等奖;《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获国家教委首届社会科学奖一等奖。

内容简介

《中国历史地貌与古地图研究》主要研究历史地理学的两大分支学科,即历史地貌和古地图。首先在引论中阐明历史地貌学的基本问题、研究方法和古地图在历史地理研究中的意义。第一篇论述长江中下游河床与湖沼演变的历史过程,提出江汉洞庭地区历史上的“跷跷板”演变模式,为中下游河湖演变趋势和必须确保荆江大堤等问题,提供理论根据和背景资料。第二篇研究上海地区成陆的全过程,重新论证成陆过程中几条岸线的确切年代和位置,直接为大型工厂、深水码头选址以及兴建上海长江大桥等建设服务。第三篇讨论黄淮海平原河湖地貌演变过程和方法,着重分析海河形成全过程和湖沼湮没原因,并对先秦九河进行重新认定,为海河综合整治、黄准海平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历史借鉴。第四篇古地图研究,着重对出土的放马滩地图和马王堆地图进行深入研究,确认我国先秦、汉初的测绘技术和制图水平,已属世界先进,丰富了中国地图学史内容和制图理论。《中国历史地貌与古地图研究》集作者一生的研究精华,既有学术价值和存史价值,又有现实意义。

张修桂,1935年8月生于福建惠安,1959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同年至复旦大学工作至今。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兼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专业委员会主办杂志《历史地理》主编,获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历史自然地理和古地图的教学、研究工作。主持和参加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金山卫及其附近一带海岸线的变迁》和《长江宜昌至城陵矶段河床历史演变及其影响——三峡工程背景研究之一》,分别获1979~1984年和1985~1994年的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一等奖。合著《中国历史地图集》,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国家教委首届社会科学奖一等奖;《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获国家教委首届社会...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海市蜃楼
    历史地理学必读,其中关于长江中下游河流水系湖泊变迁以及上海地区成陆研究的阐述是绝对的经典。12-06
  • 啾啾霸
    作为材料粗略翻过,未涉及太湖周边相关问题02-14
  • 逆风飞扬
    地貌分析和古地图研究都很详细,除了图少了点以外。秦汉的地图很高水准了,这些可是儒家看不上的东西呢06-09
  • 陈浮
    崇明岛形成的研究很好,用了洪武苏州府志的资料和地图,可惜用的是手抄本,把西沙巡司抄成五沙巡司,于是把论证给带偏了01-22
  • 这么近,那么远
    “本书主要研究历史地理学的两大分支学科,即历史地貌和古地图。首先在引论中阐明历史地貌学的基本问题、研究方法和古地图在历史地理研究中的意义。第一篇论述长江中下游河床与湖沼演变的历史过程,提出江汉洞庭地区历史上的“跷跷板”演变模式,为中下游河湖演变趋势和必须确保荆江大堤等问题,提供理论根据和背景资料。第二篇研究上海地区成陆的全过程,重新论证成陆过程中几条岸线的确切年代和位置,直接为大型工厂、深水码头选址以及兴建上海长江大桥等建设服务。”02-13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