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萧功秦(1946—),湖南衡阳市人。著名历史学者,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应邀在德国、瑞士、法国、日本、美国、新加坡、台湾与香港等地大学与研究所从事访问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史、当代中国政治思潮史等。

内容简介

《儒家文化的困境》是萧功秦先生的代表作、成名作,具有宏阔的历史视野、敏锐的分析。近代以来,中国面对西方列强的侵扰、战争,先后签订了诸多不平等条约,总体来说,咸丰之后,士大夫才逐步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并在不断认知西方世界的过程中成长、发展起来,由此有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但其中也充满了矛盾,所以也就有了天津教案和庚子国变,而这恰恰是士大夫儒家文化的固有心态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下不可避免的挫折。萧功秦先生深刻探究了这一过程,《儒家文化的困境》所揭示的儒家文化的困境,值得后世子孙警醒、警惕。

萧功秦(1946—),湖南衡阳市人。著名历史学者,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应邀在德国、瑞士、法国、日本、美国、新加坡、台湾与香港等地大学与研究所从事访问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史、当代中国政治思潮史等。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竹吾
    放在今天来看,这种完全基于“冲击—反应”模型和近代史教材,充斥社会达尔文主义和对古代中国各种以偏概全的泛论,以庸俗心理学理论翻译文化现象,以本质主义论调指点江山的著作,严格来说是不及格的。将其作为八十年代思想史的一手材料,远比作为研究相关问题的学术著作合适。论述古代中国的“孤立”,一方面大讲儒教中国如何缺乏对外交流,一方面又接受儒教观点,把存在交流的周边文明一律视作蛮夷来为自己“不存在平等交流”的观点服务。开篇很多关于古代中国的整全性观点,只是近世的现象,根本经不起严格的推敲。至于以这种程度的心理学来解释近代的一系列文化现象,可以说毫无诠释力,性质大致等同于成功学导师热衷谈论的“认知不够”,很多问题完全有必要进一步追问,而不是停滞于彼时士大夫的心理层面。另外,“祆”和“袄”还是分清楚比较好。03-22
  • 读书的飘摇少年
    非常非常好的一本书,感谢媛博的推荐!一直久闻萧功秦老师的大名,之前在上师大的时候没能去听老师的课,现在从他的文章中来了解老师,真的写的太棒了!没有从屈辱、耻辱这种老生常谈的角度来看待近代史,反而是结合心理学、社会学,来思考儒家文化的困境(不发展不运动,总是效仿祖制),必然会导致更大的困境甚至绝境,但还好都过去了,未来会更好。其中点题的话:中国近代正统派士大夫的真正悲剧,在于他们希望通过与外部世界相隔绝的方式,来保持对“祖法”和“圣教”的绝对完美性想象。包括很多时候,我也在思考,我自己的思维观点思维方式能不能跳出中国传统概念思维的桎梏,即意会性、模糊性、板块性,似乎我也如此,那么就得改变,就得变化与发展。“毋大而肆,毋富而骄,毋众而嚣”!谨记谨记!12-02
  • 历史理性
    主要分析晚清士大夫如何解释“洋夷”的冲击,以维持天下秩序观。这在当时还是很有先驱性的,不过作者觉得晚清士大夫的想法非常荒谬古怪,不可理喻,今天大概不会再这么看了。09-25
  • 木鱼
    农耕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地理环境的封闭性和内向性,导致中国文化的稳定性连续性也是惯性惰性。洋务运动选择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制夷,而明治维新选择政治法律教育军事外交全面学习西方的时候,一个局限在技术策略层面且被动消极肤浅僵化保守,一个积极主动富有战略性前瞻性,甲午及以后的事就顺理成章了12-10
  • Doria
    “万古长存的山岭,并不胜于生命短促、转瞬即逝的玫瑰。”11-03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